Adv Funct Mat:新型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可有效改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疾病的检测能力
近日,来自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复合颗粒,其可以被注射入患者体内并由磁场来控制,一旦其位置得到固定,那么该颗粒就可以激活丁香杀灭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或者释放特殊药物之患处;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Hepatology:王福俤等发现肝细胞铁离子外排通路及其重要作用
肝细胞及巨噬细胞泵铁蛋白Fpn 1调控铁稳态模式图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王福俤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Ferroportin 1 in hepatocytes and macrophages is required for the efficient mobilization of body iron stores”。
Clin Infect Dis:铁缺能抵御疟疾
4月15日,发表在《临床传染病》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证实:缺铁可能防止疟疾感染和死亡。 等待疟疾检测结果的坦桑尼亚男孩 梅奥诊所儿科医生Philip Fischer认为这项研究提供的新数据表明:自然性发生的缺铁实际上能防止疟疾,他本人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疟疾免疫学和疫苗实验室Patrick Duffy说:了解疟疾感染和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疟疾地区儿童死亡很重要。
Nature:鸽子的导航技能与其喙部含铁细胞无关
4月11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新研究,推翻了人们之前所认为的“鸽子出色的导航技能应当归功于鸽子喙部上富含铁质的神经细胞”的理论。 这项研究显示,鸽子喙部上富含铁质的细胞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白细胞,被称为巨噬细胞。这项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观念,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磁性细胞的问题。 “这一发现使得研究动物如何感应磁场的道路变得更加迷雾重重。” 该项研究的领导者David Keays博士说。
PLoS One:双氢青蒿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肝癌患病率和死亡率是所有癌症中的前五位,科研界也一直关注于开发治疗肝癌的新策略。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研人员率先从“黄花蒿”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高效低毒抗疟药物。青蒿素内含有独特的过氧化物桥,可以与亚铁离子结合反应形成氧自由基,诱导细胞发生分子损伤和细胞死亡,或通过直接氧化作用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Curr Biol:王晓晨等凋亡信号磷脂酰丝氨酸研究获进展
2012年6月21日,我所王晓晨实验室在《Current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 elegans Secreted Lipid-Binding Protein NRF-5 Mediates PS Appearance on Phagocytes for Cell Corpse Engulfment”的文章。
Genes & Devel:王晓晨等细胞凋亡研究取得进展
2012年6月15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晨实验室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迎方实验室合作在《Genes & Development》杂志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Study of TTR-52 Reveals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s of a Bridging Molecule in Apoptotic Cell Engulfment”的文章。
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团队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实验室在《Genes&Development》发表名为“MechanisticinsightsintoCED-4-mediatedactivationofCED-3”的学术论文。 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息息相关。临床数据表明细胞凋亡的异常会导致严重病变,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等。
Nature:DCC基因可诱导癌细胞凋亡
12月12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发表公报说,法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一个名为DCC的基因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来抑制结肠和直肠癌发展,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效果。 这项研究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共同完成。领导该研究的法国专家帕特里克·梅伦和同事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发现DCC基因的活动可启动“依赖性受体”机制,该机制可通过诱导癌细胞死亡来预防癌症。
Cancer Cell:最新研究揭示CD37介导细胞凋亡机制
四跨膜蛋白(Tetraspannin)是一种细胞死亡的触发因子,同时也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5月14日国际肿瘤学著名杂志Cancer Cell发表了俄亥俄州立大学John C. Byrd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Tetraspanin CD37 Directly Mediates Transduction of Survival and Apoptotic Sig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