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ticulture Research: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茄科酸浆属(Physalis)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浆果发育迅速膨大,形成“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综合征(ICS)这一创新形态,包裹浆果。然而,酸浆属果实形态、生化特性及其起源背后的遗传基础有待探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贺超英研究组等合作完成了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syn. P. floridana)基因组的组
Science:揭示宿主免疫力驱动登革热病毒进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供了证据,表明证明宿主免疫力驱动了登革热病毒的进化。他们回顾性地分析了泰国二十年来的登革热病毒基因变异,以及人口层面的感染和免疫措施。
eLife:揭示HIV对疗法产生耐受性及耐受性不断进化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指出,时至今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仍然并不明白,比如为何在使用三重药物疗法治疗HIV感染时,患者会产生耐受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Life上题为“Understanding patterns of HIV multi-drug resistance through model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rug heter
Science:科学家揭示细菌对噬菌体抗性进化的机制
近期,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索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快速进化转换可以驱动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该研究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Rapid evolutionary turnover of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drives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phag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和辐射进化机制
辐射进化或进化辐射(Evolutionary radiation)是广泛发生的物种快速多样化模式,但其在物种丰富的世界广布植物大属中的发生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生物和环境因子如何共同驱动了进化辐射在特定区域的发生尚不清楚。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北半球最大的木本植物属,也是典型的辐射进化类群,包含逾千个物种,其中约86
The Plant Cell:揭示被子植物自交不亲和性起源、丢失和重获的高度动态进化机制
现存被子植物中,约40%具有自交不亲和性(SI)。SI是一种正常可育的雌雄同花被子植物自花授粉后不能产生合子的现象。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起伏不定的来自自交或异交的选择压力,其SI也会发生频繁的丢失和重获。在真双子叶植物中,目前共发现四类不同分子机制的SI,包括常见于车前科、茄科、蔷薇科和芸香科的1类、十字花科的2类、罂粟科的3类和报春花
Science:新研究追溯了乙肝病毒从史前到现在的进化过程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迄今为止产生的最大的古代病毒基因组数据集,揭示了自全新世早期以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演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0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en millennia of hepatitis B virus
昆虫分类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鳞翅目系统学研究团队在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分类、形态特征演化及寄主适应性进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在昆虫学《Systematic Entomology》上发表了题为 “Revisiting the evolution of Ostrinia moths with phylogenomics (Pyraloidea
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揭示酿酒酵母类胡萝卜素合成中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和最新代谢工程改造靶点
类胡萝卜素是一大类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有色物质,广泛分布于植物、藻类、真菌和细菌中。其作为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营养品、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当前,工业生产类胡萝卜素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或者天然提取,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导致其化学合成困难;原料供应不稳定、得率低等导致天然提取成本较高。酿酒酵母本身并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但利用
研究揭示EB病毒阳性胃癌肿瘤细胞与EB病毒共进化特征
胃癌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排名第三,患者通常只有不到40%的五年生存率。其中约10%的胃癌与EB病毒(EBV)相关。相比于EBV阴性胃癌,EBV阳性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s,EBVaGCs)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包括PIK3CA高频突变、CDKN2A表达缺失、高甲基化,以及9p24.1扩增等,表明EBV在EBVaG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