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裴端卿等发现VC促体细胞能转化为多能干细胞
干细胞尤其是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国科学家曾发现维生素C能提高体细胞“变身”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效率。最近,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团队成功发现并破解了维生素C能促进体细胞“变身”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子障碍,从而为阐明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
:新技术能测出活体细胞机械性能
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测量活体细胞机械性能的技术,该技术能够用来诊断人类疾病并且更好地理解生物过程。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观测三种不同的细胞,来说明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该技术可以研究细胞如何黏着在组织上、细胞如何运动和变形、癌细胞在转移时如何进化以及细胞如何应对机械刺激。
Cell Reports:人工合成Oct4更加有效地维持干细胞和重编程体细胞
科学家通过放大一种必需的蛋白质Oct4产生的效应而发现一种更加有效地产生和维持干细胞的方法。 来自丹麦、苏格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创建出一种蛋白Oct4的人工合成版本,当用它们操纵诸如皮肤细胞之类的成体细胞(adult cell)时,这些细胞随后能够逆转为一种更早的类似胚胎的状态。这些发生逆转的细胞有潜力变成体内任何细胞。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
Science:研究表明少数脑细胞储存长期记忆
台湾当局科技事务主管部门2月13日在台北举行记者会,宣布新竹清华大学教授江安世带领的跨领域研究团队,经过7年的努力,发现长期记忆形成所需的新生蛋白质,仅产生于大脑中少数几个神经细胞内。这项研究成果以长篇完整论文的方式,发表在本月10日出版的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
Nature:科学家利用细胞重组技术将成年小鼠机体细胞重编程为胚胎干细胞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细胞分裂期间两个胚胎的细胞质成功地将成年小鼠的机体细胞转化成了胚胎干细胞,该项研究对于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行再生医学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揭示体细胞克隆成功率低原因
近日,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育生物学》网络版上的一份报告表明,日本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率低(2%至3%)的原因。 日本理化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的这一报告说,他们观察了330个小鼠的克隆胚胎细胞分裂情形,结果发现细胞核内染色体异常分配,第三次分裂时(从一个细胞逐次分裂为8个细胞),约80%的胚胎细胞出现异常,因而未能发育成小鼠。而在普通胚胎中,这一时期的异常率约为30%。
Neuron:FLRT蛋白指导锥体前体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
2014年10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科学研究发现FLRT蛋白质通过引诱和驱避信号,来“指导”锥体细胞的前体细胞到达它们的目的地, 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前体细胞有时不得不从诞生地长途迁移到目的
Cell:科学家发现细胞进行记忆的分子机制
2013年8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机体中的细胞每隔24小时都会分裂一次产生新的一模一样的细胞,DNA结合蛋白,俗称为转录因子,其对于维持细胞的同一性非常重要,而且其也可以确保子代细胞和母细胞一样具有一样的功能,因此比如说肌肉细胞可以收缩、胰腺细胞可以产生胰岛素;然而每当细胞分裂一次,转录因子特殊的结合模式就会被擦去,而且会在母细胞和子代细胞中重新恢复...
Cell Res:杨黄恬等人多能心血管前体细胞研究获进展
近日,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健康科学研究所杨黄恬研究组题为“Highly efficient induction and long-term self-renewal of multipotent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