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oMedicine:科学家开发出新型计算模型 有望向癌症个体化疗法迈进一步
2019年12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bio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计算模型—结合重要性评分(CES,Combined Essentiality Scoring)模型,其能准确识别出癌细胞中必要的基因,从而帮助开发新型抗癌药物。图片来源:University
PNAS:利用X射线显微镜观察疟疾病原体
2019年11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目前大约40%的人类生活地区受到疟疾的影响,以及每年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60万人因此丧生。由于气候变化,疟疾的传播正在逐渐加剧。疟疾是由蚊子携带的疟原虫感染引发的,这些病原体是单细胞生物,它们沉积在其宿主的红细胞内,并通过“摄入”血红蛋白生长和繁殖。 应对这种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喹啉类药物,以及最近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药物治疗。然而,迄今
流式细胞术实验精要及其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可以对细胞或者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分析和分选的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参数多、灵敏度高、可定量、可分选等优势,是一项综合了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流体力学、生物学技术等多领域成果的高科技方法,在生物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等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报告主要和大家分享有关流式细胞术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在流式检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
Nat Methods:计算神经网络驱动下一代“蛋白质预测技术”的诞生
2019年10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一直以来,合成生物学家一直试图通过改变自然界中存在的蛋白质,甚至是从头合成蛋白质,将其进化的途径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人工构建不同类型的蛋白,可以设计药物,感测生物信号,以及生产高价值化学品,等等。为了设计蛋白质,科学家们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其一,在“定向进化”中,通过随机改变编码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的一级序列,并筛选具有所需活性的变体。
JCIM:计算提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精度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识别在生物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结构生物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直接采用实验方法确定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结构仍然非常困难。分子对接技术是预测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有效方法。蛋白质-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蛋白质受体有结合口袋,相互作用区域比较明确,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则有可能发生在两个蛋白质表面上任何区域。因此,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需要对蛋白质
《科学》:突破显微镜的局限 这套系统能看清体内基因表达
今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一篇值得关注的论文。加州理工学院的一支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超声成像系统。它能够在活体动物中,让科学家们亲眼看到基因的表达。尽管这项技术目前还较为初步,但可以想象,一旦发展成熟,它将能给多种疾病的检测带来突破。事实上,过去的科学家们早已开发出了许多检测基因表达的方法。其中最为知名的,或许就是绿色荧光蛋白(GFP)系统了。这种系统能够在显微镜
Nature Methods :中国学者开发了新的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2019年9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各种基于图像的中心位置估计(称为质心拟合)方法,如二维高斯拟合方法,在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中已被广泛用于精确确定每个荧光团的位置。然而,如何将单分子横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来实现高通量纳米结构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图片来源:WANG Guoyan Wang and OU Nanjun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教授和
分子尺度分辨率干涉定位显微镜问世
光学显微镜自1590年由荷兰詹森父子创制伊始,即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进入21世纪,借助荧光分子,科学家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约一半光波波长(250 nm)拓展至几十纳米,并兴起了超高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用于“看到”精细的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关工作荣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9月9日,Nature Method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
Nature:中国科学家利用单粒子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功揭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分子结构
2019年9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单粒子低温电子显微镜(single-particle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对人类T细胞受体复合物进行了研究。图片来源:NIAIDT细胞主要扮演着在机体感染过程中发挥免疫反应的角色,此前研究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