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学家设计一种新型血栓抑制分子
整联蛋白是细胞粘附分子,通过双向传输信号来调节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信号作用。“胞质域”与细胞内分子如细胞骨架蛋白talin 和 Gα13相互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Xiaoping Du及同事发现,信号作用方向可以被talin 和 Gα13 的协调的、相反的“结合波”(binding wave)向具有截然不同识别主题的整联蛋白“胞质域”的相同区域切换和传输。 作者还设计了一种抑制分子,它选择性地
Nat Commun:数学模型预测形成血栓细胞的大小
近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数学家们帮助生物学家弄清楚了为什么形成血块的细胞——血小板可以变换大小和形状。由于血小板对伤口的愈合、中风等都重要,更好地了解了血小板是如何形成和行为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 论文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神经生物学、数学系教授Alex Mogilner说:血小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难题,血小板的大小对凝血具有特异性作用。
NEJM:Apixaban延长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安全有效
阿哌沙班是一种特异性Xa因子抑制剂,其单一、固定剂量的治疗方案或为静脉血栓栓塞的延长治疗提供了选择。日前,意大利Perugia大学Agnelli博士等人的研究显示,2.5-mg剂量或5-mg剂量的阿哌沙班延长抗凝结治疗可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风险,且不引起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升高。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NEJM 2012年12月14日 在线版上。
日本有望成功研发脑血栓新药
日本正在研发一种有效成分为“SMTP-7”的脑血栓新药。在初期动物实验中,这种药物能有效缓解实验鼠的脑血栓病情。 据《日本经济新闻》5日报道,“SMTP-7”提取自冲绳县西表岛一种特殊落叶上的霉菌。东京农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正在利用这一物质开发针对脑血栓的新药,并在最近对这种药进行了动物实验。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人工操作让实验鼠患上脑血栓。发病6小时后,再给实验鼠注射“SMTP-7”。
JBC:赖仞等牛虻唾液腺抗血栓活性物质研究获进展
你或许不知道,牛虻唾液腺中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活性物质。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领导的学科组从牛虻唾液腺中识别了大量的抗血栓功能物质。 近日,该研究团队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与美国NIH John博士领导的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牛虻唾液腺中的一个血小板聚集抑制因子含有一独特的空间结构域,该结构域既是血小板膜受体aIIbb3的结合位点,同时也结合类十二烷酸物质。
FDA再延迟对血栓预防药物Eliquis的审查批准
据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再次延迟对辉瑞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发的一种实验性药物的批准,FDA表示它需要更多的关于该药物有效性的研究的信息。 分析师认为,此种名为Eliquis的药物要优于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两种新的血栓预防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