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团队揭示昏睡病寄生虫破坏免疫系统的三大步骤
2013年8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一队由来自欧洲各地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发现昏睡病寄生虫克服了人类免疫系统的机制。 他们的论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描述了这种寄生虫“打败”免疫系统反应的三个步骤过程。 他们还报告说,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突变型蛋白能扰乱上述过程,使免疫系统摧毁入侵者。 昏睡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仅在2012年,就有7197个新病例报告。
PLoS ONE:猫身上弓浆虫或可引发主人精神分裂症
据报道,捷克科学家近日指出,精神分裂症可能与一种叫做弓浆虫的寄生虫有很大的关系。弓浆虫是一种人畜共有的寄生虫,存在于猫的粪便中,目前全世界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已经感染了弓浆虫。这种寄生虫以猫为最终宿主,所以差不多有10%的猫带有弓浆虫病,而人、猪、牛、羊、狗、鸟和鼠类等都是弓浆虫的中间宿主。
BMC Evol Biol:黄京飞等揭示Kunitz/BPTI基因家族在硬蜱长时程吸血过程中的作用
蜱是一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专性吸食脊椎动物血液为生的体外寄生虫。它们是细菌、病毒、蠕虫等病原体的传播者,能够导致多种人类和动物疾病,因此在动物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蜱主要分为软蜱和硬蜱,它们具有不同的吸血策略,软蜱是短时程吸血(几分钟到几小时),而硬蜱是长时程吸血(几天甚至上周)。 Kunitz/BPTI蛋白大量存在于蜱类唾液腺中并在吸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LoS Biol:缪炜等揭示四膜虫交配型决定分子机制
3月26日,《PLoS Biology》以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Selecting One of Several Mating Types through Gene Segment Joining and Deletion in 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研究论文(http://www.plosbiology.org/)...
Methods:颠覆寄生虫的入侵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新技术依次敲除了相关基因,发现目前公认的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机制并不正确,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也同样适用于同一家族中的其他寄生虫(包括疟疾),且目前依据旧机制开发出的治疗药物可能并不成功。 弓形虫是一种主要感染猫的寄生虫,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温血动物也会被感染。
竹节虫揭示了演化的可预测过程
通过将竹节虫从它们最喜欢的植物宿主移植到替代宿主并观察其基因组会发生什么情况,研究人员已经确定,进化的某些方面既能预测也可重复。Víctor Soria-Carrasco及其同事对Timema cristinae竹节虫进行了研究,这种竹节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已经演变出了2种生态型——或物种的不同变体。
PRSB:构建寄生虫共感染网络 为开发协同抗感染疗法提供思路
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策略来帮助理解患者患多种感染的窘境,为揭示多种寄生虫感染人类机体的机制提供了一定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Peer J:扁虫“入侵”或威胁法国蜗牛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日前发表公报称,在法国北部城市卡昂发现了世界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新几内亚扁虫,这种扁虫嗜食蜗牛,作为美食的法国蜗牛可能面临威胁。
Nature:二甲基巯基丙酸由珊瑚虫的生物合成
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代谢物,被海洋细菌转化成挥发性气体二甲基硫化物(DMS),后者是大气中硫的一个主要来源,有助于云的形成,从而影响气候。 Jean-Baptiste Raina等人在本文中报告了DMSP由两种常见造礁珊瑚Acropora millepora 和 Acropora tenuis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