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研究揭示乳腺癌扩散到脑组织的遗传标记
JAMA:血液中的生物标记或可快速检测胰腺癌
据1月22/29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研究人员已经在全血中发现了诊断性的微RNA检测指标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病人是否患有胰腺癌进行甄别的能力。文章的作者警告说,这些发现只是初步的,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这些微RNAs是否针对早期发现胰腺癌具有筛检测试的临床意义。
Carbon:邵华武等发现荧光碳纳米颗粒合成新方法
荧光纳米颗粒因其优良的特性及其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荧光金/银纳米颗粒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但昂贵的成本限制了这些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目前,荧光碳纳米颗粒由于其廉价的原料、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很好的光稳定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报道关于荧光碳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应用仍存在制备方法繁琐、量子产率不够高和光稳定性差等不足。
Adv Mater: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孙再成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谢志刚和景遐斌课题组合作开发了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为实现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BBA-Proteins Proteom:血液生物标记物用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近日,Adelaide大学研究人员使用在人癌症患者血液中识别的新的4个生物标记物,为早期检测胃癌提供了新的希望。胃癌是世界第四大最常见的癌症,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Nature:新型线粒体荧光标记技术助力机体衰老研究
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将荧光标记到线虫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上来监控线虫细胞线粒体的代谢活性,用以研究线粒体代谢频率和线虫寿命之间的关联。
Ther:美开发水溶性腔肠素 提高荧光素酶检测灵敏度
荧光素酶在通过生物发光成像监测生物途径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目前最常用的荧光素酶来自美国萤火虫,它以甲虫的D-luciferin为底物。 而来自腔肠动物,如海胆和水蚤的萤光素酶在体内成像方面也很有应用前景。海胆和水蚤的荧光素酶催化底物腔肠素的氧化脱羧反应,同时发射蓝光。 由于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胆、水蚤荧光素酶的底物不同,因此可用于检测两条不同的生物学途径。
:发现自闭症生物标记物
补体蛋白C3(C3b/A/1)的晶体结构图,以及C3f结构域(用方框表示)所处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获得公认的自闭症生物标记物。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Berzelii中心和生命科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来自瑞典林奈大学和伊朗德黑兰大学医学院的同事们发现一些大有希望的自闭症生物标记物。 很多疾病是由人体细胞内部和外部的蛋白变化而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