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发文:精子中的生物标记物可能与后代自闭症相关
自闭症(ASD)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性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然而,最近《BMC》发布的一项研究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指出可能在精子中就已经存在导致后代患有自闭症的基因。这是一项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带来的题为 “Sperm DNA methylation epimutation biomarker for
基于稀土纳米荧光探针实现唾液肿瘤标志物即时检测
早期准确、灵敏地检测肿瘤标志物对于降低其死亡率十分重要。人体唾液中含有几十种生物标志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电解质和激素等,可提供有关口腔和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因此唾液检测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唾液检测的显着优势在于安全无创地收集唾液,减少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因此较适用于现场即时检测(POCT)。然而,由于
“帕金森病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生物成像荧光探针”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又称震颤麻痹,多发于老年群体。PD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据统计,我国PD患者人数目前近300万,且以每年10万的速度在递增。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经济
Nat Immunol:研究解释致命性脓毒症的分子标记物
由UConn Health的研究人员在1月4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报道说,一种糖结合蛋白可能会加剧炎症与败血症,仅在美国,这种疾病每年就导致超过270,000人死亡。
鞘脂生物标记物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研究组在PLOS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s among circulating sphingolipids, β-cell function, 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
科学家首次实现活细胞RNA标记与无背景成像
癌细胞中mRNA水平与其编码蛋白质水平之间存在较低相关性,提示癌细胞的翻译调控显着失调,这为癌症的诊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弋、朱麟勇等教授历经7年合作研究,在荧光RNA及活细胞RNA成像领域获突破性进展。他们原创的系列高性能荧光RNA,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同种类RNA在动物细胞内的荧光标记与无背景成像。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前沿与生物学应用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此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200纳米,被称为阿贝衍射极限,而通常病毒和亚细胞结构的尺寸只有几十到200多纳米。超高分辨显微技术的诞生突破了这个极限,使得显微成像分辨率进入振奋人心的纳米级别时代,对于精细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强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商业化比较常见的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主要包括受激发射耗损
开发出新型CRISPR标记技术或能提高利用干细胞培养出模式细胞的准确性!
2020年12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Master Regulators and Cofactors of Human Neuronal Cell Fate Specification Identified by CRISPR Gene Activation Screens”的研究报告中,
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无标记血管成像双光子显微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北京大学教授施可彬团队合作,研制出首台短波长(520纳米)激发的双光子显微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毛细血管的高分辨率、无标记、无创活体成像,相关成果论文In vivo label-free two-photon excitation aut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micr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