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更致命艾滋病毒变种在俄罗斯迅速传播
2006年科学家首次在新西伯利亚市看到这种病毒,它被认为是俄罗斯最致命的HIV亚型。据悉,目前在西伯利亚有超过50%的新HIV感染是由它引起的。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识别出一种更致命的新型HIV变种。这种名为02_AG/A的亚型正在迅速扩散。该图显示的是成熟的HIV病毒感染。 北京时间10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识别出一种更致命的新型HIV变种。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在中国现约78万人
截至2011年底,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专家组评估,在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78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也就是说,目前还有大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 自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记者29日从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万,其中死亡8.8万。
:中科院研究艾滋病毒防治获新进展
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otent and broad anti-HIV-1 activity exhibited by a GPI-anchored 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CDR H3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PG16”的文章,获得了新型防治HIV-1策略研究新进展。
Nature:药物让艾滋病毒暴露无遗
近日,一项研究重燃了科学家治愈艾滋病的希望。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运用一种药物可以安全地启动患者体内休眠病毒的产生,免疫系统能更容易地发现和攻击HIV。 研究人员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召开的第19届逆转录病毒和感染几率年度会议上宣布了这一发现。但几乎同时,其他HIV相关科学家发表表明认为,仅仅清除隐藏的病毒是不足以杀死感染病毒的细胞,他们认为治愈HIV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PNAS:科学家发现新的艾滋病毒抑制蛋白
近日,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血液中新的艾滋病毒抑制蛋白。该蛋白叫CXCL4或PF-4,能结合艾滋病毒。这项研究是由Paolo Lusso医学博士领导。 CXCL4是一种趋化因子,帮助调节免疫细胞的运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四个趋化因子中有三个是有Lusso, Robert Gall博士发现的。这些趋化因子以及CXCL4可调节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水平,从而影响HIV疾病进程。
Nature:SAMHD1蛋白能阻止艾滋病毒复制
日前,在《自然》杂志网站上的报告称,英国研究人员探明了人体内一种蛋白质对抗艾滋病病毒的原理,并有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 此前美、法等国的研究人员曾发现,人体内一种名为SAMHD1的蛋白质能阻止艾滋病病毒在一些白细胞中的复制,但对其中的原理并不清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蛋白质能降解脱氧核苷酸,而脱氧核苷酸正是艾滋病病毒复制所需要的基础。
PNAS:追踪导致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毒株
一项研究提出,一个人的生殖道内占主流的HIV-1毒株可能不是在性伙伴身上建立感染的毒株。 此前的研究发现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们的生殖道内有一批病毒毒株,但是在异性性传播过程中的导致感染的毒株—这是全世界感染的主要模式—常常仍然没有得到确定。 Eric Hunter及其同事获得了卢旺达和赞比亚的8个异性恋伴侣的阴道拭纸、精液和血样,当时新近被感染的伙伴被诊断出了艾滋病病毒阳性。
Antiv Ther:装载蜂毒的纳米颗粒可有效杀灭艾滋病毒
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一种装载蜂毒毒素的纳米粒子可以破坏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单不损伤周围的细胞。 2013年3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一种装载蜂毒毒素的纳米粒子可以破坏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单不损伤周围的细胞。这项研究或许为研究者开发一种新型阴道凝胶剂来抑制HIV的传播提供帮助。
PLoS Comput Biol:艾滋病毒耐药性的起源问题
近日,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少数艾滋病患者预先存在的突变可能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这一发现特别重要,因为虽然研究人员早就知道艾滋病毒可以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但我们一直不理解该病毒是否靠预先已经存在的突变来产生耐药性,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杂志上。 Pennings收集了26个临床试验的数据收集。这些患者接受NNRTI药物的治疗以阻止病毒的繁殖。
:武汉大学发现抗艾滋病毒感染新细胞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侯炜教授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科研人员合作的一项科研成果发表在8月份美国著名国际学术刊物《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这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具有抗艾滋病毒感染的作用。 据侯炜教授介绍,这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是一类“桥梁细胞”,既具有自然杀伤功能,又能起到自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