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实现深度学习在肝结节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邵春奎教授、陈健宁副主任医师团队联合清华珠三角研究院韩蓝青教授团队,首次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肝结节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该技术通过构建HnAIM模型(Hepatocellular-nodul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智能诊断肝细胞结节,达到了高年资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可有效辅助病理诊断,成
浙大开发出电子鼻或可诊断帕金森
PD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需要患者的临床体征、超声检查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才可以确诊。几年前,科学家发现一位名叫Joy Milne的女性可以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身上可以“嗅出”帕金森病,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从那时起,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制造一种可以通过人体皮肤散发的气味来诊断帕金森的设备。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国际知名期刊AC
Alzhe & Deme:科学家开发出新型血液检测技术 或有望作为阿尔兹海默病的新型诊断工具
来自肯塔基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有望开发出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技术,其或能在患者机体出现任何疾病症状前识别机体大脑中的阿尔兹海默病改变,这或许就能帮助在患者出现任何记忆丧失之前使用预防性的疗法进行干预。
COVID-19与败血症合并感染:先进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影响
快速诊断对于识别并确诊此类感染、进而尽快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由于COVID-19具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准确区分具有共同临床特征的合并感染(如败血症)会存在难度,因此,对COVID-19患者的合并感染进行快速检测、准确识别致病病原体以开展有效治疗非常重要。
血浆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 CircLPAR1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预测指标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世界估计有超过190万例新的结直肠癌病例和93.5万人死亡。虽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粪便检查等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仍具有挑战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
JAMA子刊: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低危人群常规筛查肺癌,会导致过度诊断治疗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19%,是全球的头号癌症杀手,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就是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筛查能从整体上降低肺癌病死率[2]。2021年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就推
荣灿生物:发展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载体技术,开创生物医药新时代
自2020年初全球新型冠肺炎爆发以来, mRNA(信使核糖核酸)新冠疫苗引起全世界的关注。mRNA疫苗打破了传统的灭活、减毒疫苗的免疫激活模式,创新性地利用人体本身细胞生产抗原,以此激活特异免疫响应。
沪科研团队研发出自主智能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
同济大学齐鹏团队应用世界领先的人体三维模型识别算法及自适应机器人技术,结合机电一体化无针注射器设计,联合多家技术企业和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共同开发了一款全自动无针头疫苗注射机器人。17日,该款全自动无针头疫苗注射机器人正式发布,这也是国内首次发布此项完整技术验证方案。该自动疫苗注射机器人可自动识别人身上指定的疫苗注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