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hemistry:细胞内原位合成人工聚合物实现肿瘤精准治疗
细胞内化学环境具有高度复杂性并且细胞对外部刺激极为敏感,因此利用化学手段在活细胞内实现非天然分子结构转化,特别是人工大分子合成一直以来都较为困难,但科研人员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却从未停止。可以试想如果将人工大分子引入细胞内,他们是否会与天然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是否会影响细胞行为,是否会改变细胞原有的功能,是否能杀死肿瘤细胞实现肿瘤治疗?更
肿瘤发生和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免疫代谢重排
细胞新陈代谢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每个癌细胞都经历了新陈代谢重新编程,以适应具有挑战性的缺氧、营养缺乏和其他应激的微环境。
科学家揭示了肿瘤免疫治疗中肿瘤外泌体对NK细胞的影响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TDEs)在癌症生物学的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很多研究结论明显显示,TDES还可以通过负面影响抗肿瘤免疫来促进肿瘤生长。
Cancer Cell: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领衔我国多中心团队实现食管癌免疫治疗新突破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主任医师牵头,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72家单位,共同完成了一项大型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JUPITER-06),创建了国产免疫制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新方案,显着延长了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该研究全文发表于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肿瘤细胞》(
抗肿瘤药物喜树碱或有望作为治疗肥胖的“利器”!
来自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抗肿瘤药物或能通过激活一种天然的抑制饥饿的信号通路来促进小鼠体重下降,相关研究结果或未开发抵御肥胖的新型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Leukemia:发现恶性血液肿瘤治疗新靶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青松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教授James Griffin团队合作,发现了针对EZH2突变阳性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新靶点USP47。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Leukemia。在恶性血液肿瘤,如生发中心弥漫大B淋巴瘤(GCB- DLBCL)、滤泡性
科学家为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大的双链DNA病毒,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致癌病毒,EBV约占全世界所有癌症病例的1.5%,包括淋巴癌和上皮癌。
Cell:免疫细胞或会在转移到大脑的肿瘤上留下指纹线索 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癌症脑转移的新型疗法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来自15个人类大脑转移中超过10万个恶性和非恶性细胞的数据,揭示了跨越7种不同类型脑瘤的转移细胞的两种功能性原型,其每一种都包含免疫和非免疫细胞的类型,相关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研究转移性脑瘤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路线图,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疗法来改善癌症转移性患者的治疗。
Cell子刊:我国学者发现,生酮饮食可以加强肿瘤治疗,增加三倍生存时间
生酮饮食(Keto Diet),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其他营养元素合适配比的饮食方案,起初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非药物疗法。近年来,生酮饮食爆红网络,尤其受到减肥人士的追捧,一度成为减肥界的饮食巅峰。当人采取生酮饮食时,由于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低,血糖来源少,身体被迫进入“模拟饥饿”的状态,这时身体的脂肪会
Leukemia:科学家识别出人类恶性血液肿瘤的新型治疗性靶点
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对泛素特异肽酶47(USP47,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47)的抑制或许能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性靶点来开发治疗携带突变肿瘤蛋白EZH2的恶性血液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