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野生大豆中发现新的耐盐基因,助力大豆育种改良
2014年7月10日,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了野生大豆W05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并通过对野生大豆重要农业性状关联基因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了新的耐盐基因。
“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和“生物育种”成为未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两大方向
8月19日,科技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4〕228号),通知指出科技部拟启动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
“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
近日,“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2011AA100402)课题召开工作会,主持人孙效文研究员向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鲤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育种工具开发”的工作汇报。
植生所“水稻产量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与育种应用研究”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3月30日在友谊会堂举行。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何祖华研究组的“水稻产量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与育种应用研究”喜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该项目主要利用分子遗传手段,发掘并功能鉴定产量性状调控基因和进行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阐明产量性状建立的分子机制,采用分子设计有效实现了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航天育种不可误读
甘肃省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几位参观者漫步在经过航天育种的特形葫芦长廊下。新华社供图 针对目前社会上有关航天育种的一种认识误区,即作物种子一经搭载就增产的说法,刘录祥严肃地指出,这种说法充满了“娱乐性”。 太空诱变种子仍须地面“改良” 刘录祥说:“太空育种是人工诱变技术手段之一,即经诱变令种子基因产生突变。然而,对于搭载过的种子,并非简单地任其繁殖。
拜耳扩建蔬菜育种研究中心
拜耳作物科学耗资1200万欧元完成了荷兰Leudal蔬菜研究中心的扩建。新建成的研究大楼是旧楼的三倍大,达到6400平方米。研究中心配备有最先进的种子技术、细胞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研究实验室,以及高通量生物技术服务设施。 拜耳强调,会继续坚持园艺和健康食品的研究之路。公司计划向全球种植者和消费者提供高资源利用率的产品,以及健康可口的蔬菜。
先正达在加拿大启动油菜育种项目
近日,先正达(加拿大)宣布在加拿大启动油菜育种项目,并将于2014年种植季节推出油菜新品种。基于种植户和市场的需要,先正达将在未来几年里持续的推出油菜新品种。 先正达已经进入加拿大油菜市场多年,推出了油菜种子处理,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生物基因工程“农作物育种”与中国危局
生物基因工程是指把人工改造过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用作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或食用蛋白质或次生代谢物并加以应用。 生物基因工程目前有三大用途,分别为“基因治疗”、“农作物育种”和“基因武器”。 其中,“农作物育种”的成果,是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作物,它们中可以携带其他生物的基因片段,主要应用的是细菌的基因片段,针对特定生物或环境,表达特定性状,目前实现了目的,是杀虫和耐受农业化学品(如除草剂)。
中国诞生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近日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有助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 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辉博士表示,目前业内判断水稻种子真实性通常采用国标推荐的24个SSR标记检测结果,而新的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约5000多个位点来判断,可使品种真实性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