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光信号精细调控光形态建成新机制
8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宏涛团队题为COR27 and COR28 are Novel Regulators of the COP1–HY5 Regulatory Hub and Photomorphogen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鉴定了调控光形态建成新因
研究解析人源二型大麻素受体CB2在激活形态下的信号转导机制
大麻作为药用植物被用于致幻、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几千年之前的世界各大文明之中。大麻的药用价值比较复杂,内含包括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等在内的几十种大麻素。植物来源大麻素和合成大麻素通过人体内的内源大麻系统(ECS)发挥多种生理功能。ECS包括两种被称为大麻素受体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分别为CB1和CB2,通过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介导T
研究发现阳茎极度退化与内囊高度复杂化 是甲虫物种分化与形态进化的特殊机制
交配繁殖是绝大多数有性繁殖动物(不包括体外受精动物)能够长期生存与繁衍的前提,而在这些动物中,如果交配器官——阳茎退化或消失,但又能够保持交配繁衍的物种生物学功能,是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的一个相互对立、又非常矛盾的科学问题。这一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从全新的角度认识物种分化与生殖隔离的本质,理解物种多样性形成与形态多样性进化的机制与模式,为经典的“锁钥理论”提供新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红
研究揭示重要形态发生素BMP的分泌调控机制
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一类重要的形态发生素,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不仅广泛参与胚胎发育、器官形成、组织再生等生命过程,还与多种疾病及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因此BMP信号通路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一类经典的胞外信号分子,BMP是如何从细胞内分泌和运输到细胞外?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孙永华团队利用斑马鱼模型,
科学家们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具有成熟形态的机体组织器官?
2019年8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直接利用细胞和聚合物材料的活性油墨打印器官样、细胞致密组织的前景更加广阔,当活性油墨被置于生理条件下时,细胞就会在聚合物基质上施加机械力并动态改变墨水的形状和机械性质,为了帮助3D打印在组织工程中的发展,研究人员就需要对活性墨水的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理解,以便其一旦被放入培养基中就能够有效预测并控制形状的演变。图片来源:Mo
研究发现转录中介体调控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和根形态建成的机理
多细胞生物的器官发生和生长发育依赖于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与动物干细胞类似,植物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和特性维持通常由少数几个核心转录因子控制。因此,核心转录因子如何与RNA聚合酶II通用转录机器“密切沟通”从而实现对靶标基因时空特异性表达的精确控制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干细胞组织中心及其周围的干细胞共同构成了根尖干细胞微环境。其中的皮层/内皮层干细胞通过不对称
氧化物类脑神经形态器件研究取得进展
人脑中有约1011个神经元和约1015个突触连接,突触结构是神经元间发生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是人脑认知行为的基本单元,因此研制人造突触器件对于神经形态工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类脑神经形态器件正在成为人工智能和神经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将为今后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国际上报道的人造突触器件主要为两端阻变器件和三端晶体管器件。离子液和离子凝胶电解质具有独特的离子界面耦合特性及相关的
Science:来自底板神经元的信号传递诱导新皮质神经元经历形态变化
2018年4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几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发育中的新皮质神经元经历从多极形态到双极形态的形态转变,而且这种形态转变至少部分是由于大脑发育期间的神经元迁移信号传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4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naptic transmission from subplate neurons cont
细胞骨架调控植物细胞形态建成领域再获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571378、3150108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孔照胜研究组在细胞骨架调控植物细胞形态建成方面再获新进展,通过遗传学、活细胞显微成像及数学模拟阐释了一个通过拮抗微管切割来调控微管骨架动态重构与细胞形态建成的新机制。研究成果以Augmin Antagonizes Katanin at Microt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大气氮沉降增加可能对不同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对大气氮沉降量增加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氮沉降组分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薄弱。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毕业生危晖、研究员申卫军等科研人员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添加不同含氮物质(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于不同温度(10℃、20℃和30℃)下进行培养,研究当前大气氮沉降荷载下不同氮源物质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