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引发炎性肠病的遗传架构
2012年11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克罗恩氏病(CD,局限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胃肠道的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困扰了科学界很多年,十年以前,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基因和环境可以共同作用引发这些疾病,但是没有人知道其具体是如何引发疾病的发生的。 如今来自CD和UC研究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将他们收集整理的相关的疾病遗传信息进行分析,试图解开影响数百万人身体健康的谜底。
Nat Neurosci:细胞“抄近道”形成肠神经
研究者认为,这一新发现有望促进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研究。 肠神经系统是纵贯胃肠消化道的神经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即使大脑没有发出指令,也能调节胃肠消化道的功能,有“第二大脑”之称。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泰颗粒中齐墩果酸含量
摘要:肠泰颗粒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王小宁院长的临床经验方,由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等7味中药材组成,用于大肠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本制剂的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具有护肝、解肝毒、降糖降脂、抗炎抗病毒、抗癌等作用,齐墩果酸的抗癌作用几乎贯穿了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抑制肿瘤的生成、诱发以及诱导细胞的分化,能有效地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可作为衡量制剂质量的指标之一。
Developmental Biology:整合素信号通路对维持果蝇肠上皮干细胞的活性和促进肠道肿瘤的发生的重要作用
成体干细胞通常利用粘附机制附着在一个特殊的微环境中得以长期维持。果蝇的肠上皮干细胞位于肠上皮的基地部位,与周围的环形肌仅有一层基地膜相间隔。环形肌分泌多个信号因子调节干细胞的维持和活性,因而构成了干细胞的微环境。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发现果蝇的肠上皮干细胞通过表达多个整合素因子将自己铆钉在微环境之中。整合素信号通路的激活不仅介导了肠上皮干细胞与基地膜的粘附,而且是干细胞增殖所必须的。
Sci Transl Med:开发出抵御炎性肠病的工程菌
2012年11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法国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可以保护机体抵御肠道炎症的有益细菌,这种保护作用由一种人类机体蛋白弹力素来提供,这种蛋白可以人工引入到乳制品细菌中。这项研究可以为遭受慢性炎症疾病的患者带来帮助,慢性炎症疾病患者包括克罗恩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
武田Revestive获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短肠综合征(SBS)治疗
2012年9月5日讯 /生物谷BIOON/ --日本最大的制药商——武田(Takeda)制药,与其合作伙伴NPS制药公司宣布,药物Revestive(teduglutide)上市许可申请(MAA)已获欧盟委员会批准,作为日服一次的药物用于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成人患者的治疗。
Furiex宣布启动MuDelta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III期临床试验
6月19日,美国Furiex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启动MuDelta(JNJ-27018966)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III期临床实验——为随机、双盲、有安慰剂对照的药效、安全性与耐受评价研究。 Furiex表示,2个III期试验将同时进行,其治疗期分别为52周和30周,研究中心在美国、加拿大及英国,预计共招募2250例患者。
:陷窝蛋白-1调节大肠癌有氧糖酵解
6月15日,Cancer Research杂志在线报道了在大肠癌中,陷窝蛋白-1通过刺激HMGA1介导的GLUT3转录,增加有氧糖酵解。 陷窝蛋白-1(CAV1)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作为生长抑制因子,但在许多晚期癌症中其表达升高,提示其在肿瘤进展中的致癌开关作用。为理解CAV1增长促进作用的分子基础,研究者分析了其在肿瘤生长中的表达状态和在分化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大肠癌肿瘤的生长和糖代谢的影响。
PLoS One:小窝蛋白1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胞膜小窝(caveolae)是细胞质膜内陷所形成的囊状结构.小窝蛋白(caveolin)是胞膜小窝区别于其它脂筏结构的特征性蛋白分子,维持胞膜小窝的结构和功能,包括3个家族成员小窝蛋白-1、小窝蛋白-2和小窝蛋白-3。其中,小窝蛋白-1是参与胆固醇平衡、分子运输和跨膜信号发放事件的主要结构成分,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增殖。
Hepatology:科学家积极开发有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细胞疗法
2012年9月20日 电 /生物谷BIOON/ --新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的干细胞具有天生迁移到小肠中的能力,这表明这类细胞有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潜力。 维克森林大学浸信会医疗中心Graca Almeida-Porad医学博士说:这些细胞参与血管的形成,并可能会被证明是一个改善IBD血管异常的强有力工具。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Hepatology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