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otarget:细胞周期蛋白D1或能作为人类阴茎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研究者认为,细胞周期蛋白D1或许能作为人类阴茎癌的一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尤其是针对预后较差的患者。后期他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细胞周期蛋白D1在该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角色。
CAR-T细胞疗法研究进展(第47期)
近年来,CAR-T免疫疗法除了被用来治疗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外,经改进后,也被用来治疗实体瘤、自身免疫疾病、HIV感染和心脏病等疾病,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Cell Rep Med:髓样细胞通过GP130信号协调诱导胶质瘤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化学耐药途径
本研究发现GAMs在单个肿瘤细胞水平和治疗药物的全身递送水平上都促进了化疗耐药。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表明,GAMs是GBMs辅助治疗的合法靶点。
CRM:天津医科大学团队揭秘促癌巨噬细胞为T细胞布下的“天罗地网”!
该研究发现了TAMs的一种空间结构—MCTC,MCTC的出现与患者预后和ICI治疗效果更差有关,进一步研究团队确定了其驱动肝癌进展和免疫耐受的机制,为提高肝癌ICI的疗效提供了新的见解。
《癌细胞》:南开大学团队揭示乳腺癌细胞“化用”共刺激分子CD28,上调PD-L1表达实现免疫逃逸的机制!
南开大学研究者们也是先对TNBC这种典型的免疫冷肿瘤进行体内全基因组CRISPR筛选,专门识别影响免疫逃逸或抗肿瘤应答的关键基因,Cd28才作为候选基因之一被揪了出来。
Cell子刊:抗体纳米凝胶偶联物,诱导癌细胞铁死亡
为了使IKE具有PD-L1靶向性,研究团队使用了抗体纳米凝胶偶联物(ANC)平台,将PD-L1抗体偶联到纳米凝胶(Nanogel)上,纳米凝胶封装了未修饰的IKE。
《细胞》子刊:Akk菌真是神通广大!中科院团队发现,母体孕期补Akk菌对子代小鼠干细胞影响深远,可增强后代神经发生
Parag Kundu团队这项研究成果揭示了母体孕期肠道微生物对子代干细胞的深远影响,并初步揭示了背后的机制。
Nature子刊:新型LNP,靶向骨髓造血干细胞递送mRNA
数据表明,在不使用靶向配体修饰的情况下,使用脂质纳米颗粒(LNP)靶向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进行体内mRNA的递送是可行的。
Science子刊:华人学者发现肿瘤通过细胞外囊泡促进T细胞衰老的新机制,为解决癌症免疫治疗耐药带来新思路
该研究发现,含有 PD-L1 的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tEV)可驱动人类和小鼠的 T 细胞衰老及免疫抑制。
Cancer Cell:复旦大学曹志伟/陈海泉团队绘制小细胞肺癌空间单细胞图谱,揭示其空间分子异质性及免疫互作生态位
该研究通过空间多组学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异质性和免疫微环境动态,提出了 MT2 生态位作为患者预后和免疫治疗响应的新标志,为小细胞肺癌的精准分型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