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cet:中国成人肥胖群体已过半,你是不是其中一个?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在 The Lancet 上发表了Obesity in China 系列研究,该研究以中国肥胖工作组给出的超重BMI指数和中心性肥胖腰围值作为主要标准,通过集合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国全国营养调查(CNNSs)、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CNSSCH)、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CC
黄萎病菌群体结构与分子演化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单位合作,解析黄萎病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以及群体基因组背景下黄萎病菌种群结构与分子演化机制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路径与方法,相关论文在线特约发表在国际知名权威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研发防跌倒感应系统可预测患者何时下床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陈笃生医院研发设计一套智能系统,利用热感应器识别患者下床前的特定动作,并在15秒内发出警报,呼叫值班护士在患者下床前赶到病床,以防患者摔倒。当热感应器识别到护士到达床边,会自动停止警报,整个过程免接触、自动化,且电脑屏幕上只有热感应图,不会显示患者影像,以保护隐私。据报道,医院之前使用重量感应垫或病床内置的重
Cell子刊:新研究揭示双缺氧感应的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1年4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人们对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治疗实体恶性肿瘤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然而,由于缺乏肿瘤特异性靶点,这些临床试验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一旦与抗原结合,CAR就会启动强劲的T细胞激活,随后通过通常包含CD3ζ和共刺激序列元件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结构域对靶细胞进行杀伤。肿瘤特异性对
裙带菜遗传育种群体构建与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国际藻类学期刊Journal of Phyc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海洋所在大型经济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海藻种质库团队根据裙带菜生活史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双单倍体(DH)群体的方法,并研究了孤雌生殖与雌雄同体表型的遗传规律,为海带目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持,为揭示裙带菜性别决定的遗传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揭示细菌感应铜新的信号转导通路
铜几乎是所有生物体的必须微量元素,但铜过量会产生毒性。铜天然具有抗菌功效,且作为消毒剂用于防止伤口感染已有较长的历史。近年来,利用铜制品预防院内感染也颇受关注。此外,宿主的免疫系统可利用铜离子的抗菌作用来抵御细菌入侵。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蓝乐夫团队以重要人类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模型,发现新的感应铜离子的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 nove
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感应组胺的分子机制和功能
组胺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化学传导物质,在变态反应和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细菌感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诱导宿主免疫细胞产生或释放组胺。在人体的肠道菌群和呼吸道菌群中,许多细菌含有组氨酸脱羧酶,其可催化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此外,许多食物(如刀鱼、金枪鱼、牛奶、鸡蛋、黄豆、羊肉、辣椒等)中的组胺含量丰富。由此,在自然环境下或
美国FDA批准Vyxeos用于≥1岁儿科群体:治疗2种特定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Vyxeos用于治疗年龄≥1岁、新诊断的、治疗相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t-AML)或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RC)儿科患者。
Science:新研究鉴定出小鼠胚胎心脏区域中的多种心脏祖细胞群体
2021年3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脊椎动物的心脏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对正常的心脏功能都至关重要。在小鼠中,心肌细胞最早的中胚层祖细胞在原肠形成过程中形成,从原条(primitive streak)进行喙侧迁移,形成心脏新月形,并开始收缩活动。心脏新月形随后进行重塑,形成线形心管。至少有两组不同的中胚层心脏祖细胞:第一生心区(first
Science:新研究揭示截至2020年10月,20至49岁的人群是美国唯一维持COVID-19传播的群体
2021年2月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研究机构的一个研究团队报道,截至2020年10月,20~49岁的人群是美国唯一维持COVID-19传播的群体,再生数(reproduction number)远高于1。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2月2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ge groups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