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群体差异是如何维持的
如果说自然选择既是普遍的又是无情的,那么群体中的差异又是如何维持的呢? 演化生物学中这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由Kimberly Hughes及同事在对虹鳉(孔雀鱼)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回答。 虹鳉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模型系统,因为雄性虹鳉的颜色是已知遗传变异性最大的生物性状之一。以前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由颜色鲜艳的虹鳉组成的种群中,出乎意料的是,具有罕见颜色图案的雄性往往比较兴旺。 Hughes
Nature Communications:三文鱼怎样感应季节变化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鱼的一个名为“血管囊”(saccus vasculosus)的器官起体内时钟的作用,检测白天长短的季节差别。 在哺乳动物中,阳光是由眼睛捕捉的,信息被传递到脑垂体的结节部,后者将季节信息再传给大脑。这个腺体起一个季节时钟的作用,让大脑知道当前是白天还是夜晚,并将短的天与长的天区分开来,从而能够对不同季节进行分辨。
武田启动肺癌药物motesanib新的III期临床(亚洲群体)试验
2012年7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 --武田(Takeda)及其子公司Millennium昨日宣布,已启动了一项关于肺癌药物motesanib(开发代码AMG706)新的III期临床试验,该项试验涉及横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400例患者。
Genetics:解析蚊子群体的基因复杂性或可有效控制疟疾传播
2013年4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西非、美国及英国的科学家通过对蚊子(冈比亚按蚊)的研究揭示,原本认为分为两个种的冈比亚按蚊,实际上由于其频繁的交配从而导致了其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种形式,形成的“杂种”冈比亚按蚊或许对于我们开发耐药性的杀虫剂或者抑制疟原虫的疗法提供帮助。
B:揭示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内在关联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诺丁汉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生物被膜形成之间的内在关联,相关研究报告“Quorum-sensing and cheating in bacterial biofilms”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上。
:微生物所在筛选群体感应抑制剂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自然界中,很大一部分的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生存,使其可以抵抗临床抗生素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常规抗生素可以杀死浮游菌和表层菌,临床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生物膜内的细菌很难被清除掉,在停止用药后生物膜内残存的菌体会迅速繁殖,使得感染症状再次复发,长期反复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因此,新靶点药物的开发为治疗细菌感染带来新的希望。
PNAS:揭示群体感应系统帮助细菌扩大“地盘”的分子机制
2012年9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上刊登了华盛顿大学和首尔大学的研究者的联合研究成果“Strain-dependent diversity in th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quorum-sensing regulon”,在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绿脓杆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子对于菌株的多样性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