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展出相变蛋白质的共价键标记和成像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刘宇团队和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研究员张丽华团队合作,通过发展新型仿生荧光共价键探针和质谱表征方法,发现蛋白质聚集态界面具有化学反应活性,可用于相变蛋白质的标记与成像。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相变过程会诱发多种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渐冻人症和老年性心衰等。针对上述疾病,刘
研究人员设计开发氨基酸手性识别的单分子技术
氨基酸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同时也是许多药物分子的重要组成片段,在生命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有氨基酸组成的蛋白酶具有高度专一的催化活性。因此,氨基酸的高灵敏检测与精准分析不仅仅可以加深对氨基酸在生命体内发挥作用机制的理解,同时在食品工业、天然产物和医药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开发出克服伊马替尼耐药的新一代BCR-ABL激酶抑制剂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青松团队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出能够克服伊马替尼多种耐药突变的新一代BRC-ABL激酶抑制剂CHMFL-48,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骨髓造血干细胞肿瘤,约占成人新发白血病的15%。BCR-AB
研究人员给益生菌涂上保护层抵抗胃液胆汁侵蚀,为肠炎治疗提供新手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研究院刘尽尧课题组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IF 27.3)杂志发表题为聚合介导的细胞多功能化及其用于增强细胞疗法效果的研究论文(Polymerization-mediated multifunctionalization of living
Cell: 研究揭示SARS-CoV-2英国突变株B.1.1.7在美国境内的起源与传播规律
自COVID-19疫情发生至今,已经有多种新型的变异毒株被发现,它们表现出比原始毒株更强的传播力度。其中,一种名为 “501 Y. V1; B.1.1.7” 的毒株携带N501Y突变,该毒株最早于2020年秋季在英国境内出现,之后传播至多个欧洲国家。无独有偶,南非以及巴西境内也鉴定出带有N501Y突变的变异毒株,分别为 “501Y.V2; B.1.351”
研究人员通过谱系示踪新技术发现成体脂肪干细胞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研究组和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研究组合作研究论文“A Suite of New Dre-recombinase Drivers Markedly Expands the Ability to Perform Intersectional Genetic Targeting
研究人员破译中华蟾蜍大型基因组揭示其“成功”的秘诀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隶属蟾蜍科蟾蜍属,俗名“癞蛤蟆”, 是我国常见且为人熟知的两栖动物。蟾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也是象征招财进宝的吉祥物。此外,蟾蜍还具有较高的医药研究价值,其耳后腺和背部皮肤的分泌物有较强毒性、成分复杂,主要是强心甾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统称为蟾蜍毒素(Bufotoxin),有麻醉止
Nature:研究人员发现,从COVID-19中恢复的患者建立起持久的免疫防御系统
随着从SARS-CoV-2感染中恢复的人数不断攀升,一个关键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能维持多久?洛克菲勒的一项新研究给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答案,表明那些从COVID-19中康复的人至少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抵抗病毒。
研究人员发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表观遗传调控和温度响应中的作用”综述文章
表观遗传调控是一种在进化上保守的调控机制,在真核生物中对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调控生长发育及对逆境的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动态调控,这一表观遗传标记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过程中具有广泛而动态的调控作用。环境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作为
研究人员在大麦中鉴定出两个淀粉合酶IIa自然变异体
淀粉是麦谷类作物籽粒中含量较高的组分,对作物的产量、营养品质、健康价值和加工利用有重要影响。淀粉合酶IIa(starch synthase IIa,SSIIa)是作物淀粉合成中的关键酶,缺失或不足会造成麦谷类作物中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改变、直链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增加、总淀粉含量和产量下降。关于水稻、玉米等作物中重要的SSIIa自然变异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