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展出成体耳蜗再生外毛细胞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刘志勇研究组完成的研究论文《同时过表达Atoh1和Ikzf2促进成年耳蜗支持细胞转分化为外毛细胞》,在线发表在eLife上。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体内原位再生Prestin阳性的外毛细胞。耳蜗外毛细胞是声音放大器,其特异表达的马达蛋白P
研究人员挖掘高活性CRISPR转座酶用于正交多重编辑
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晟研究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挖掘到一种高活性新型CRISPR相关转座酶(CASTs)。设计与调试微生物细胞工厂常需要中断一批基因和/或调试一批基因的最优剂量比。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受限于同源重组效率,难以同时编辑4
研究人员发表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综述文章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全球大豆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进一步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广大大豆学者、育种家攻关的重要目标。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大豆种质资源演化规律,解析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可为大豆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研究员任勃团队与
研究人员开发出第一个用于脑外科手术的可操纵导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一个由工程师和医生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种“可操纵”导管,可安全地引导大脑的动脉和血管,这可能为治疗难以触及的动脉瘤开辟新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处理大脑中的动脉瘤时,将导线插入腹股沟附近的动脉,引导导管继续穿过主动脉并进入大脑。这些电线有一个弯曲的尖
研究人员提出食品中兽药及其代谢物非靶向筛查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研究员许国旺团队在食品中风险物质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系统研究兽药及其相应代谢物的质谱碎裂特征,构建了复杂食品基质中兽药及其代谢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可为食品中风险物的发现提供技术手段。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不断出现的未知/新型风险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针对未知风险物识别的难题,
研究人员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改善特发性肺炎综合征的新机制
北大医院血液内科任汉云教授、李渊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通过调节趋化因子CCR2-CCL2轴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CCR2+CD4+T细胞生成,进而达到预防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的效果。此项研究发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特发性肺炎综合征的新
研究人员报道含氧杂环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柑桔果汁中的分布特征
柑桔含氧杂环类化合物(oxygenat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HCs)是一大类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既包含柑桔特有的多甲氧基黄酮,也包括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香豆素类物质。OHCs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功能作用。同时,OHCs均为桂皮酸途径的中下游产物,对其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柑桔中该途径的精细过程,解析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用于鉴定微量样品m6A的高效便捷建库测序技术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骆观正教授团队提出一种用于鉴定微量样品m6A的高效便捷建库测序技术,鉴定到数千个高重复性m6A位点,为促进m6A功能研究提供方法学创新。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 是真核生物mRNA中含量最丰富的碱基修饰类型,动态调控mRNA的剪接、定位、降解等多种代谢通路,进而参与细胞分化、肿瘤发生、免疫反应等重
研究人员揭示黑素皮质素受体1钙离子介导激素识别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课题组联合研究员王明伟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alcium-mediated hormone recognition and Gβ interaction by the human melanocortin-1 receptor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利
研究人员发表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技术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丽、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受邀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综述文章Raman biosensor and molecular tools for integrated monitoring of pathogens and antimicrobial 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