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皮肤细菌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近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皮肤细菌在伤口愈合和毛囊新生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皮肤再生。该研究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发表,题为:Bacteria induce skin regeneration via IL-1βsignaling。研究人员先是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是在正常环境中受到
揭示一种蓝细菌神经毒素导致空泡性髓鞘病
2021年3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空泡性髓鞘病(vacuolar myelinopathy, VM)是一种以脑白质广泛空泡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1994年,它首次在秃鹰身上确诊,此后在美国东南部蔓延。除了水鸟和飞禽等鸟类外,VM还被发现影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尽管研究工作十分深入,但这种神秘疾病的原因一直难以捉摸。在死亡的动物身上既没有
ADDADM:牙龈细菌的生态失衡或与阿尔兹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直接相关
2021年4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大脑中β淀粉样斑块(Aβ)和tau神经纤维缠结的病理学积累是阿尔兹海默病(AD)的核心病理学特征,研究人员推测,大脑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或许是阿尔兹海默病的首个病理学特征,其开始于临床前阶段,而且早于认知功能障碍和tau蛋白缠结积累几十年。大脑淀粉样病变发展的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是非常清楚,因为其发病机制涉及了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细菌细胞壁生长定量规律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白凡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Probing bacterial cell wall growth by tracing wall-anchored protein complexes(通过追踪细胞壁锚定蛋白运动揭示细菌细胞壁生长规律)”。细胞的生长和分
Cell Rep: 肠道微环境如何影响伤寒毒素的消炎作用?
此前研究发现,在沙门氏菌感染期间,细菌内部的伤寒毒素会在宿主细胞中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DNA损伤反应(DDR)的激活。此外,这些毒素主要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而后者在炎症性肠病(IBD)和结肠直肠癌(CRC)患者的微生物组中丰度极高。尽管如此,目前我们对其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仍然不够了解。
Cell子刊揭示细菌可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和毛囊新生
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学者发表在《Cell Host&Microbe》上题为“Bacteria induce skin regeneration via IL-1βsignaling”的文章,揭示了皮肤细菌在伤口愈合和毛囊新生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通过IL-1β及其受体IL-1R激活角质形成细胞中的Myd88,促进皮
Nature最新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细菌肽
先前已有研究表明人类肿瘤中定植了多种细菌,它们可以影响肿瘤的微环境,例如引起炎症或局部免疫抑制。这可能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发生改变,并可能改变对治疗的应答。但是,肿瘤内的细菌本身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吗?来自以色列Weizmann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证明,细菌蛋白片段(细菌肽)在肿瘤细胞表面被呈递给
Nature:肿瘤细胞表面上的细菌肽有望成为癌症免疫疗法的新靶点
2021年3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癌症免疫疗法可能会从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得到推动:驻扎在肿瘤细胞内的细菌。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发现,免疫系统可以“看到”这些细菌,并表明可以利用它们引发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该研究还可能有助于澄清免疫疗法与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联系,解释了之前研究的结果,即肠道微生物组影响免疫
研究揭示细菌感应铜新的信号转导通路
铜几乎是所有生物体的必须微量元素,但铜过量会产生毒性。铜天然具有抗菌功效,且作为消毒剂用于防止伤口感染已有较长的历史。近年来,利用铜制品预防院内感染也颇受关注。此外,宿主的免疫系统可利用铜离子的抗菌作用来抵御细菌入侵。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蓝乐夫团队以重要人类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模型,发现新的感应铜离子的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 nove
细菌宿主对温和噬菌体“沉默-激活”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团队发现细菌宿主H-NS蛋白调控原噬菌体的“沉默-激活”过程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Xenogeneic silencing relies on temperature-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the host H-NS protein in Shew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