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浙大团队揭示肠道细菌调控表观转录组修饰促进结直肠癌转移机制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全世界发病人数第三、死亡人数第二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在我国同样不容乐观。尽管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生存仍然不理想,我们需要对结直肠癌的转移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测序等研究手段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肠道菌群能广泛影响宿主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并揭示了多种微环境细菌能够参与结直肠癌
:富硫细菌环肽的生物合成研究获进展
硫原子的引入是自然界赋予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核糖体肽来源的富硫细菌环肽的生物合成研究。课题组先后解析了硫链丝菌素侧环中的喹纳酸、诺丝七肽侧环中的甲基吲哚酸、硫霉素结构中的唑杂环和Sch40832核心环中二氢咪唑并哌啶等非天然氨基酸结构单元形成的酶学过程。维里硫酰
赛诺菲雌激素受体降解剂amcenestrant治疗ER+/HER2-乳腺癌2期研究失败!
amcenestrant是一种优化的口服SERD,可与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ER)结合,抑制其正常功能并触发降解,从而使其不再被肿瘤细胞利用促进生长。
Nature:揭示一些肠道细菌产生的colibactin分子激活潜伏的噬菌体
一些肠道细菌有一种诡异的超能力:它们可以使潜伏在其他细菌中的休眠病毒(即噬菌体)复活。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Emily Balskus及其团队发现这种病毒复活引起全面的感染,破坏这些携带病毒的细菌细胞。他们发现一种名为colibactin的隐性分子可以将这些杀手病毒从沉睡中唤醒。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揭示细菌效应蛋白拮抗宿主抗细菌自噬的分子机理和细胞选择性自噬的通用机制
真核细胞的经典自噬是细胞在营养缺陷时实现胞内物质循环再利用的重要信号通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噬通路也可以选择性地感知并抵御入侵的病原细菌,这一过程也被叫作抗细菌自噬或者异源自噬(Xenophagy)。2019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邵峰团队首次揭示了异源自噬的分子机制。细菌入侵宿主细胞后,细菌所在内吞泡上的V-ATPase感受到细菌感染引起
mBio:发现蜱传脑炎病毒受体
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黄病毒,感染人可导致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死亡。TBEV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细胞受体未知,阻碍着对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理解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发现T细胞免疫
全球首个T细胞受体(TCR)疗法!欧盟CHMP推荐批准Kimmtrak:治疗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
Kimmtrak是一种新型T细胞受体(TCR)双特异性免疫疗法,由可溶性TCR与抗CD3免疫效应器结构域融合而成。
Sci Rep:鼻腔中存在的特殊细菌或会增加个体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
来自格里菲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普遍存在于鼻腔中的细菌(肺炎衣原体)或能潜入大脑中并引发一系列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的事件。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肺炎衣原体或能通过鼻腔中的神经来侵入大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