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细胞及其运输亮点研究汇总——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领域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科学家James Rothman,Thomas Sudhof,and Randy Shekman因在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成果获得此奖。

2013-10-08

JAMA:细胞疗法不能改善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

芝加哥–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Joseph Poole, M.D., Ph.D.及其同事对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这是一种作用为白血病生长因子的物质——疗法是否能改善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这是一种血管疾病,在这种疾病中通常有一根通往大腿或手臂的动脉发生部分或全部的堵塞)患者的行走能力进行了研究。

2013-11-19

JoVE:开发出新方法来检测细胞液流动变化对肿瘤的影响

有很多因素影响肿瘤浸润。尽管诸如遗传特征、组织类型和环境辐射之类的因素影响肿瘤转移和浸润,但是诸如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流动之类的物理力量仍然是肿瘤浸润中一个知之甚少的组分。 如今,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期刊上的视频论文描述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能够允许研究人员研究和测试生长中肿瘤的微环境。

2012-11-18

:包裹化疗药物的的制备方法

近日我国科学家黄波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Delivery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 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靶向化疗药物 )的论文,论述了一种世界首创的,将靶向性治疗、细胞毒治疗及免疫治疗紧密结合的全新肿瘤治疗技术。

2012-12-20

Developmental Cell:中科院研究进展:揭示转运中相关分子机理

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等人题为“A PH domain in ACAP1 possesses key features of the BAR domain in promoting membrane curvature”的研究,详细解释了关于囊泡转运再循环过程中ACAP1分子重塑细胞膜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4-10-16

中科大等研究真核生物转运机理获进展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首次发现酵母SNARE蛋白Vti1采用了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的结合位点与接头蛋白Ent3相结合,这一发现为真核生物囊泡转运过程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26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2012-11-18

Nat Rev Neurosci:X标记的胞吐点 预示融合模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马中的快速刺激性突触在突触传导期间使用了胞外分泌的两种模式:全衰竭的融合(FCF),以及一种不完全的囊泡融合形式,被称为“吻与跑”(K&R)。Park等人如今指出,一个囊泡在融合之前在激活区度过的时间,以及融合影响的位点无论囊泡是否经历了FCF或K&R。

2012-11-18

PTRB: 影响神经细胞功能的

近日研究发现,微小囊泡中含有保护性物质,显然,其在神经元的功能上传送神经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10-11

Nanotechnology:李帮经等成功制备新颖的金纳米

探索自身具有示踪功能的智能药物控释材料,实现药物可控释放是目前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金纳米粒子的优越特性,可示踪金纳米粒子的刺激响应性杂化囊泡将成为一类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目前,已报道的杂化囊泡体系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药物可控释放难于实现的缺点,因而在药物控释相关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