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Trans Med:啮齿动物羊水干细胞胞外囊泡可挽救胎儿肺发育不全
胎儿肺部发育不全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其特征是肺部生长缺陷和成熟度下降。患有肺发育不全的婴儿中最常见的缺陷是先天性疝气(CDH)。尽管近年来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这与肺部发育不全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迄今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胎儿肺的生长和成熟。
研究揭示细胞内体运输途径中SNX1诱导膜变形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飞课题组在膜动态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membrane remodeling by SNX1为题,在线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ci Trans Med: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促进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486-5p促进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从而保护梗死心脏的心功能
研究揭示内吞运输在造血干细胞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谱系分化潜能,拥有广阔的再生医学应用前景。Notch信号调控了生血内皮细胞的特化,因而通过时空特异性调控Notch信号可促进内皮细胞向造血干细胞的转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斑马鱼为模型研究发现,内吞运输调控因子Rab5c通过调控EEA1阳性内体和Appl1阳性内体的内吞运输,分别介导了
研究实现肿瘤衍生细胞外囊泡的分子识别
细胞外囊泡(EV)可以说是癌症诊断中的新生力量。细胞外囊泡属于膜结合的颗粒,在体内由各种细胞均可分泌,并参与细胞间通讯。分析EV中的生物标志物很有价值,因为EV中包含大量关于其组织来源的信息。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tdEV)可用于肿瘤诊疗的有希望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然而,血液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液体,在与tdEVs(30 nm-1μm)相同
肿瘤细胞外囊泡DNA分子逻辑运算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佳姝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韩达课题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张少华合作,在肿瘤细胞外囊泡DNA分子逻辑运算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umor-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U
2021年终盘点:细胞外囊泡重磅级研究成果解读
时光匆匆,2021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2年,2021年细胞外囊泡相关发表了很多重磅级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本年度科学家们在该领域取得的重磅级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循环内吞体介导的LDL受体运输的分子细胞机制研究获进展
一些膜蛋白或受体通过循环内吞体(recycling endosome)介导,沿微管运输,最终抵达质膜以发挥其生理功能。由于细胞内微管组成的运输网络较复杂,不同货物沿不同的微管运输到不同的目的地,微管轨道之间难免形成交叉。当货物运输到这种交叉点时,可能由于交叉处的空间间隙无法让货物自由通过,货物继续前行将受阻。此时有三种选择,包括变换轨道运输、逆向
Cell:揭示新冠病毒破坏人体细胞的剪接、翻译和蛋白运输,从而抑制人体抗病毒防御
2020年10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世界进入COVID-19大流行半年多的时候,医生和科研人员对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咳嗽、发烧、呼吸急促和疲劳等---有了相当好的了解。但是,对治疗症状同样重要的是,要了解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2在人体细胞中做了什么而让人如此生病。像所有病毒一样,SARS-CoV-2闯入宿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