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应激相关激活转录因子-1调节线粒体非折叠蛋白反应

6月15日,Science在线报道应激相关激活转录因子-1进入线粒体的效率可调节线粒体非折叠蛋白反应的水平。 为了更好地理解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反应,研究者研究了,应激相关激活转录因子-1(ATFS-1)感受线粒体应激过程,及其在线粒体非折叠蛋白反应(UPRmt)条件下与细胞核通信的机制。 研究发现,调控的关键点是ATFS-1进入线粒体的效率。

2012-11-18

JACS:利用钙蛋白酶开发新一类治疗疟疾药物

2012年12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种钙调节酶--钙蛋白酶对宿主细胞过程必不可少的,但其过度活化状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它已被认为是肌营养不良症,艾滋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多发性硬化症,和癌症一个发病因素。因此,寻找和利用蛋白酶抑制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2012-12-29

:组蛋白去乙酰抑制剂或可发挥抗癌功效

6月25日,Cancer Research 在线报道,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HDI)可影响化疗药物细胞膜转运蛋白ABCG2的多态性变体的表达和转运。这拓展了HDI的临床应用空间。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HDI)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疗效,但很显然,它们最有效的应用价值尚未完全开发出来。 这项研究表明,HDI可影响化疗药物外排转运蛋白ABCG2的表达。ABCG2可为正常组织提供保护。

2012-11-18

JBC:蛋白酶体ATPase蛋白功能性研究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Philip Coffino等人研究发现,蛋白酶体ATPase蛋白不同的同源亚型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5日的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蛋白酶体(proteasomes) 是在真核生物和古菌中普遍存在的,在一些原核生物中也存在的一种巨型蛋白质复合物。在真核生物中,蛋白酶体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2012-11-18

:常智杰孟坤等发现调节STAT3的酪氨酸蛋白磷酸

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乳腺癌杂志Breast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清华大学常智杰教授研究组和孟坤博士合作的研究成果"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Meg2 dephosphorylates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and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in br

2012-11-18

PLoS One:蛋白酶抑制剂与化疗药联合治疗癌症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癌细胞中水平(表达)升高的一个分子,这一分子似乎能保护肿瘤细胞免于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细胞自杀”。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副教授、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和医学研究者Andrei Gartel说:“这项于2月29日在线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了如果联合使用两种常规的抗癌战略的话会产生“巨大协同效应。

2012-11-18

勃林格殷格翰的下一代蛋白酶抑制剂II期试验数据发布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 GMBH)开发的下一代蛋白酶抑制剂BI 201335得到了更多II期试验数据的支持,其用于难治性丙肝患者不但效果显着,而且还有望缩短治疗时间,因而备受关注。 在11月4~8日于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上,研究者详细介绍了SILEN-C1和SILEN-C3试验令人兴奋的结果。

2012-02-03

PLoS ONE:癌蛋白能够短暂控制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及动力学变化

近日,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c-Myc能够短暂的控制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及动力学变化,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21日在线发表在PLoS ONE上。 c-myc基因是myc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既是一种可易位基因,又是一种可调节基因,也是一种能够使细胞无限增殖,获得永生化功能,并促进细胞分裂的基因。

2012-11-18

Blood:发现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的新功能

近日,来自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邵倩倩等人发现,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通过调节树突细胞,影响了Th1/Th2的平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17日发表在Blood上。 Th1、Th2细胞是Th前体细胞 (pTh )在特定抗原刺激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功能性极化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h1/Th2极化是免疫应答调节中的关键环节。

2012-11-18

:游戏玩家破解逆转录病毒蛋白酶结构

仅用了三周时间,游戏玩家就解决了一个困扰科学家好几年的难题。一群玩家通过玩游戏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的结构,这种蛋白质在艾滋病毒生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发现标志着人类有望在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刊登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