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ell Biology:发现神经元线粒体应激的记忆可跨代遗传的现象与机制
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决定个体的发育、生殖、衰老和行为等。在受到环境压力胁迫时,生物体会产生适应性的应激反应。生物学家关注的科学问题是生物体产生的这些应激反应是否可以直接传递给后代,在后代尚未直接经历上一辈的环境胁迫时,便获得某些性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预期的环境变化和压力胁迫。8月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线粒体蛋白IF1是小鼠肠道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分泌功能的潜在调节因子
IF1(A TPIF1)是一种核DNA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其活性是通过抑制F1Fo-A TP合成酶来控制A TP的产生。在GLP-1活性的调节中,IF1的活性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基因敲除(if1-ko)小鼠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检测了if1。 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
研究揭示自噬受体Nbr1识别货物的分子和结构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克穷课题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杜立林课题组合作在The EMBO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mechanisms of ZZ domain-mediated cargo selection by Nbr1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裂殖酵母自噬受体N
2021中国医学装备大会:迈瑞医疗发力自研核心部件、赋能健康中国
7月15-18日,以“智联供需、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医学装备展览会在苏州盛大召开。作为医学装备行业的年度盛会之一,本次大会中政、产、学、研、用等各界领导和专家齐聚,共同探讨医疗行业的挑战和机遇,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作为行业深耕者,迈瑞医疗全面参与大会,在主论坛和多个分论坛中发表主题演讲,与行业同道探讨新时代的企业责任与发展方向,以及自身
线粒体肿瘤抑制因子-肿瘤进展的能量敌人
肿瘤抑制因子是防止肿瘤发生的关键防线。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参与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见解,癌症进展,弱点和治疗选择。虽然对核和胞质肿瘤抑制因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线粒体内肿瘤抑制因子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经开始揭示这些重要的蛋白质在抑制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本文就线粒体肿瘤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图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
研究揭示绿僵菌附着胞形成时胞内脂滴微自噬的调控途径
Autopha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研究论文Activation of microlipophagy during early infection of insect hosts by Metarhizium robertsii。该研究揭示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通过微自噬途径调控附着胞脂滴降解,
Front Cell Dev Biol:揭秘线粒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2021年7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都知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除了能产生动力之外,线粒体还能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而活性氧(ROS)会氧化周围的分子从而损伤其功能并使其功能失调,由于线粒体是ROS的主要来源,抑制线粒体中ROS的过量产生对于细胞非常重要;近日每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
Mol Psych:神经元中线粒体功能异常或是诱发帕金森疾病的主要原因
2021年7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家族性的帕金森疾病与罕见的基因突变相关,但大多数散发的帕金森疾病患者的病因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未知的,其近战位痴呆症的基础特征也并不明显。如今全球有700万只1000万人饱受这种疾病的影响,同时帕金森疾病也是第二种最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障碍和运动性障碍。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Psychia
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系统获批上市
7月2日,国家药监局公告,经过审查后于近日批准了美国Sequent Medical Inc.生产的创新产品“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系统”注册。该产品由植入物和输送导丝组成,其中植入物为镍钛合金丝、铂丝/镍钛合金复合丝编织而成的自膨式网状结构。用于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末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或基底动脉顶端使用,对动脉瘤直径为3mm至10mm,且瘤颈尺寸≥4
线粒体microRNA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乐乐课题组在线粒体microRNA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ally Selective Imaging of Mitochondrial MicroRNAs via Optically Programmable Strand Displacement Reactions为题,发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