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二甲双胍或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的线粒体功能
2021年8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二甲双胍是一种能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线粒体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上题为“Does Metformin Modulate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F
Cell:红细胞的线粒体去除缺陷有助于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产生
2021年8月1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可能是由红细胞(RBC)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引发的。这一发现可能会导致对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进行分类和治疗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8月1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rythroid mitochondrial
EMBO Mol Med:靶向线粒体裂变的鞘脂类似物SH-BC-893有望治疗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肥胖
2021年8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肥胖及其致命的合并症的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很高,并继续上升。扭转肥胖及其代谢后遗症的治疗方法是一个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摄入高脂肪的西方饮食会导致肥胖,因为它会在神经酰胺生成增加的下游引发过多的线粒体裂变(mitochondrial fission)。与此相一致的是,基因工程小鼠模型显示,代谢组织中线粒体网络的碎裂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隽课题组揭示选择性自噬通过降解TBK1维持免疫平衡的新机制
固有免疫是宿主防御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感染病毒后,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DNA或RNA,从而快速启动固有免疫和抗病毒反应,抑制病毒的复制,进而有效清除入侵的病毒。在感知危险信号后,调控细胞抗病毒免疫的关键激酶TBK1(TANK-binding kinase 1)被激活,并进一步磷酸化转录因子IRF3,使其入核,诱导下游干扰素的产生。TB
NAT REV MOL CELL BIO:揭秘自嗜体的秘密!
本文讨论了自噬小体成熟的机制和调控,这些机制与人类病理生理学的相关性,以及病原体如何利用它们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新进展,还提供了靶向自噬小体成熟治疗的观点。
研究揭示自噬受体Nbr1识别货物的分子和结构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克穷课题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杜立林课题组合作在The EMBO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mechanisms of ZZ domain-mediated cargo selection by Nbr1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裂殖酵母自噬受体N
Nature Cell Biology:发现神经元线粒体应激的记忆可跨代遗传的现象与机制
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决定个体的发育、生殖、衰老和行为等。在受到环境压力胁迫时,生物体会产生适应性的应激反应。生物学家关注的科学问题是生物体产生的这些应激反应是否可以直接传递给后代,在后代尚未直接经历上一辈的环境胁迫时,便获得某些性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预期的环境变化和压力胁迫。8月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线粒体蛋白IF1是小鼠肠道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分泌功能的潜在调节因子
IF1(A TPIF1)是一种核DNA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其活性是通过抑制F1Fo-A TP合成酶来控制A TP的产生。在GLP-1活性的调节中,IF1的活性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基因敲除(if1-ko)小鼠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检测了if1。 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
线粒体肿瘤抑制因子-肿瘤进展的能量敌人
肿瘤抑制因子是防止肿瘤发生的关键防线。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参与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见解,癌症进展,弱点和治疗选择。虽然对核和胞质肿瘤抑制因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线粒体内肿瘤抑制因子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经开始揭示这些重要的蛋白质在抑制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本文就线粒体肿瘤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图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