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阵列可穿戴设备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研究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Fully Integrated Closed-Loop System Based on Mesoporous Mocroneedles-Iontophoresis for Diabetes Treatmen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组针对微创跟踪血糖和智能治

2021-07-02

阵列可穿戴设备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谢曦课题组研发了一种基于介孔微针离子泳的集成可穿戴诊疗一体化系统,应用于糖尿病的原位监测和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论文题目为“A Fully Integrated Closed-loop System based on Mesoporous Microneedle

2021-06-10

一种创新的NRF2纳米调节剂诱导肺癌铁死亡并诱导免疫刺激的肿瘤环境

一种纳米药物同时靶向肿瘤微环境和癌细胞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在此,作者报道了零价铁纳米颗粒(ZVI-NP)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和抗癌免疫的双重特性。这种双功能纳米药物建立了协同诱导铁链癌细胞死亡和重新编程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有效策略,这突显了ZVI-NP作为一种先进的综合抗癌策略的潜力。图片来源:doi:10.7150/thno.57803零价铁纳米颗粒(

2021-06-15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徐臣杰课题组首创冷冻,实现活细胞的负载与递送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徐臣杰教授课题组,首创出能够负载活细胞的微针——冷冻微针。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文章标题为“Cryomicroneedles for Transdermal Cell Delivery”,第一作者为常皓博士。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将活细胞传递到体内实现治疗效果的

2021-05-29

给药途径再获突破,可溶解给药技术掀起医美新浪潮

  一直以来,临床医疗给药方式各有不同,也各有优劣。日前,除了传统的口服药剂、注射针剂、外用涂抹等方式以外,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可溶解微针透皮给药技术正在成为业界的关注热点。可溶解微针透皮给药技术不仅可实现精准给药,还能通过简便的操作让患者获得良好体验。

2021-02-09

新研究有助判断不同材料的经皮给药性能

  微针经皮给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给药技术,具有无痛等优点。不同材料的微针在皮下溶解并给药的性能哪家强?中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国际聚合材料和聚合生物材料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微针经皮给药是通过微小的针头穿过皮肤释放药物,由于微针的长度一般在10微米至1毫米之间,不会刺激到神经,与传统注射相比具有无痛的优点。与口服药物相

2020-08-29

Nat Commun:科学家有望将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来开发新型抗癌疗法

2020年8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由于癌症耐药性的出现、对肿瘤组织靶向性变差及癌症随后的转移,具有选择性抗癌活性的化疗药物的开发如今对科学家们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而在具有肿瘤特征的细胞类型中,研究者发现,癌症干细胞与患者癌症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这就反映了癌症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进入机体的循环系统中。图片来源:JAIST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

2020-08-19

新型纳米工程用于HIV药物输送

2019年8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 /——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ESPRC)向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和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逾100万英镑资金,用于研究纳米工程微阵列贴片(m

2019-08-29

新型药膜可显著提高药物疗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日前研发出一款新型微针药膜,可应用于癌症、艾滋病、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疫苗的给药。这种新科技不仅具有无痛、安全、快速自己给药等优势,还可以显着提高药物疗效。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葆拉·哈蒙德日前在美国圣迭戈举行的2019年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微针技术以及其应用于癌症疫苗给药的最新进展。据介绍,这种微针药膜运用了静电逐层自组装方法,在微针表面上

2019-09-02

纳米光敏剂工程化沙门氏菌治疗实体瘤领域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和刘陈立课题组合作,构建了厌氧靶向的生物/非生物交联递送系统,通过细菌的生物治疗和纳米光敏剂的光热治疗联合抑制实体瘤。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上(doi: 10.1016/j.biomaterials. 119226)。研究人员发现,以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等材料为基础的光热纳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