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者们综述了纳米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新策略和新挑战
恶性肿瘤是全世界最危及生命的疾病之一。尽管分子分型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结果,但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仍然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因素。
Theranostics:达普拉非尼与阿霉素共负载超分子纳米协同治疗甲状腺癌
虽然甲状腺癌的总体预后良好,但大约30%至80%的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发生颈淋巴转移,约10%发生远处转移。侵袭性强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
上海交大宋海云/樊春海团队等开发脂质重编程纳米颗粒,改善癌症免疫治疗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策略,通过基于纳米颗粒的脂质代谢重塑来恢复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中的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进而改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并拓宽了我们对癌症免疫治疗的理解。
纳米毒性理论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上述成果拓展了异相催化理论,为纳米毒性预测与生物应用设计提供了理论工具,论证了“机制-理论-设计”这一理论与模拟策略在研究纳米生物复杂化学问题中的有效性。
科学家揭示了三种临床级干细胞产品的细胞外小泡关键的功能途径
细胞疗法作为疾病模型和患者的新型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研究。到目前为止,clinicaltrials.gov报告了35000多项临床试验,这些试验评估了各种疾病条件下的细胞疗法。
纳米疫苗促进三级淋巴结形成用于鼻咽癌治疗取得进展
三级淋巴结(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具有与次级淋巴器官类似的结构和功能,也称为异位淋巴组织,通常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形成。TLS包含由大量T细胞包围B细胞组成的细
PNAS:中科院陈春英课题组揭示肠道菌群能够将外源性碳纳米材料发酵成短链脂肪酸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Chen Chunying)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将外源性碳纳米材料(carbon nanomaterial)作为碳源发酵成短链脂肪
科研人员研发脂质体纳米药物用于乳腺癌的光动力/免疫联合治疗
本研究聚焦肿瘤免疫治疗前沿,利用纳米药物的多药递送及协同治疗优势,创新性地开发了常用抗生素——多西环素的抗肿瘤作用,对于丰富多西环素的临床适用范围具有积极意义。
武大团队发明有机室温磷光纳米颗粒,可在转移瘤形成前识别微环境变化
有机磷光纳米颗粒真的相当强力。在肿瘤植入后第3天,肺部仅存在微环境变化时,它就能够及时指示,这要远远先进于在次生肿瘤阶段才能检测到的其他成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