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辐射单细胞红外显微成像研究获进展
单细胞技术因有望揭示“细胞功能异质性机制”这一生命科学的本质问题,从而解析各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础,是当前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方向。单细胞技术在测序方面取得了进展;由于该技术具有无须标记、非侵入性、可同时展示胞内代谢物(组)特征等优点,逐渐得到学界关注。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吕军鸿课题组先后
2020年光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2020年12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理学教授Gero Miesenbck在世界上开创了一种叫做光遗传学的技术: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胞,让神经细胞拥表达对光产生反应的蛋白,从而成功地通过光经过基因改造的神经细胞,触发它们的电活动,这意味着可以用光控制神经细胞的电活动。作为光遗传学创始人,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
Science子刊:联合使用蓝光和植物化学物香芹酚可触发细菌特异性光毒反应,可杀死一系列耐多药细菌
2021年1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耐多药细菌(multidrug-resistant, MDR)是一个紧迫的卫生保健挑战。开发抗生素的替代物是对抗耐多药细菌感染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两种天然存在的非抗生素方式---蓝光和植物化学物香芹酚(carvacrol)---协同杀灭一系
Int J Mol Sci:开发出新型的光毒性蛋白SuperNova2
2020年12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和英国伦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增强版的SuperNova,即SuperNova2,这是一种基因编码的光毒合成剂,有助于通过光照控制细胞内过程。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
研究揭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调控光形态建成新机制
植物基因在光形态建成中会发生转录的重编程,同时伴随染色质的动态变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动态分布。大量光响应基因由于染色质开放性的变化,在“开(激活)”和“关(抑制)”之间切换以确保植物适应不断变化的光照环境,这些基因包含光信号途径中的重要组分因子。虽同为光信号的正向调节因子,转录因子编码基因HY5和BBX22被光诱导,光受体编码基因PHYA在光照条件下则被抑制。然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elife:光遗传学帮助开发亨廷顿动物模型
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大脑纹状体核中神经元的变性导致运动,认知缺陷和精神疾病的改变。 UB神经科学研究所(UBNeuro)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对这种疾病的发展所涉及的神经元回路之一进行了描述:背外侧纹状体核(DSL)中的次级运动皮层(M2)的连接。
曾光:数字化成防疫工具 公共卫生事业需培养“医学侦探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7日在上海表示,数字化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具箱”的工具之一。除了发展数字化,公共卫生事业还需要培养“医学侦探”。当日,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网络、中新社国是论坛共同主办,强生中国支持举办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智慧医疗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曾光在论坛
肿瘤光动力学疗法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峰研究组将传统中药和香料肉桂Cinnamomum cassia中的活性成分肉桂醛与具有优异双光子吸收性质的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结合,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双光子激发的肿瘤光动力学治疗试剂。该治疗试剂能够特异性地结合于肿瘤细胞线粒体,吸收具有高组织穿透性(深至1厘米)的800纳米红外光,借助高振子强度的IL和
全球首款光免疫疗法药物在日本获批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
日本厚生劳动省日前批准了一款光免疫疗法药物用于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这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光免疫疗法药物。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29日报道,日本乐天医疗公司研发的这款名为Akalux的新型癌症药物于25日获得批准,用药对象是手术无法切除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与这款药物联合使用的BioBlade激光系统已于9月2日获批。Akalux包含攻击癌细胞的抗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