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研究阐释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准医学研究院教授雷鸣、武健团队等合作,在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复合体,用于保护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完整性。端粒的DNA会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逐渐缩短,一旦染色体末端端粒D
Current Biology:全寄生植物盾片蛇菰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与转录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寄生植物通过吸器从寄主植物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性,该习性在被子植物中独立起源了十二次,产生了4500多种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通常表现出营养器官退化、叶绿素部分或全部丢失、基因组特化等特征。研究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寄生习性的进化机制。植物细胞内有三大基因组,即核基因组、质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目前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主要聚焦于
New Phytologist:揭示锌指转录因子SRO调控水稻雄蕊和雌蕊发育的分子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团队在植物学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SMALL REPRODUCTIVE ORGANS, a SUPERMAN-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es stamen and pistil growth in rice”的研究论文
单细胞转录组研究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亚克隆特异性微环境影响和药物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治疗都会变得毫无反应。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伴随着骨髓瘤细胞的克隆性进化,并伴有异质性基因组畸变和骨髓微环境的深刻改变。然而,导致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Immunity:确诊后立即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降低HIV患者的癌症风险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罕见与未诊断疾病研究所(LBI-RUD)和奥地利科学院CeMM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HIV感染者开始ART治疗的时间可以影响肿瘤产生。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1月22日在线发表在Immunity期刊上。
Circulation:线粒体中的端粒酶反转录酶或能保护人类抵御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
2021年10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端粒酶的催化亚单位—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在机体心血管系统中具有保护性功能,TERT不仅存在于细胞核中,还存在于线粒体中;然而,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细胞核或线粒体中的TERT是否与他们所观察到的心血管保护性角色有关,而且目前缺少合适的工具来
单细胞转录组学揭示了Shp2在myc驱动的肝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中的相反作用
myc驱动的肝脏肿瘤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表明,在肝细胞特异性Ptpn11/ Shp2缺失的小鼠中,Mycdriven肝癌(HCC)显著加重。
microRNA表达的活细胞成像与转录后反馈控制
microrna (mirna)是真核细胞中调控复杂基因表达网络的小型非编码rna。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模式,mirna是特定细胞状态的潜在分子标记物。
Viruses:揭示小聚阴离子对逆转录病毒组装的影响
2021年11月4日讯/生物谷BIOON/---逆转录病毒将其基因组副本插入其入侵的宿主细胞DNA中,从而改变该细胞的基因组的病毒。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质,这种病毒在逆转录过程中利用其逆转录酶(transcriptase)从其RNA基因组中产生DNA。然后,宿主细胞将病毒DNA视为其基因组的一部分,将病毒基因与细胞的基因一起转录和翻译,产生组装病毒新副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