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多种帕金森相关的大脑障碍或许源于相同α-突触核蛋白的不同品系

2018年5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帕金森相关的脑部障碍(synucleionpathies)的主要特征或许都是细胞内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研究者发现,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病理学形式或是诱发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图片来源:Virginia Lee, PhD, Perelman Sc

2018-05-10

Science:揭示记忆储存在印迹神经元突触

2018年4月29日/生物谷BIOON/---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当形成记忆时,某些神经元之间形成更大的更密集的连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4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terregional synaptic maps among engram cells underlie memory formation”。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试图理解大脑在何处和如何储存记忆。在20世

2018-04-29

研究揭示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的突触后分子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是脊椎动物调控最复杂、最严谨的器官之一,控制着感觉感知、情绪调节和机体维持等基本神经活动,以及思维、认知和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大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即学习和记忆能力,在阿兹海默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患者中,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异常是重要的临床表征之一。神经元之间相互形成的神经突触以及介导的信息传递是神经系统一个基本而又独特的存在,也是神经网络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其活性异常

2018-04-05

美国开发出“大脑芯片”人造突触

人脑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神经元通过100万亿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传递指令,使大脑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识别图案,完成记忆并执行其它学习任务。新兴领域“神经形态计算”的研究人员试图设计出像人脑一样工作的计算机芯片,通过模拟信号工作,类似于神经元。通过这种方式,小型神经形态芯片可以像大脑一样有效地处理数以百万计的并行计算,而目前只有大型超级计算机才可能实现。这种便携式人工智能方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

2018-04-05

基于忆耦器研究人员实现神经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网络模拟

人的大脑是一个由神经元和突触构成的高度互连、大规模并行、结构可变的复杂网络。在神经网络中,神经元被认为是大脑的计算引擎,它并行地接受来自与树突相连的、数以千计的突触的输入信号。突触可塑性是通过特定模式的突触活动产生突触权重变化的生物过程,这个过程被认为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源头。模拟神经突触可塑性和学习功能,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是未来实现神经形态类脑计算机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子器件的出现和人工智能

2018-02-15

麻省理工学院“类脑芯片”最新突破:人造突触问世,可将人脑能力“复制”到芯片 ,终端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人脑最不可取代的便是其综合处理的能力。人脑被柔软的球状器官所包围,这个器官大约含有一千亿个神经元。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突触中可交换神经递质)传递指令给数以千计的其它神经元。人脑中有总计超过 100 万亿的突触介导大脑中的神经元信号,在加强一些信号的同时也削弱一些其它信号,使大脑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识别模式(pattern),记住事实并执行其它学习任务

2018-02-10

Nature:神经连接蛋白控制星形胶质细胞形状和突触发生

图片来自Jeff Stogsdill, Duke University。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存在的时间几乎和大脑一样长。即便是一些简单的无脊椎动物,如秀丽隐杆线虫,也有原始的星形胶质细胞包围着它们的神经突触。当我们的大脑进化成复杂的计算机器时,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但是星形胶质细胞的复杂性依赖于它们的神经元伙伴。当在培养皿中

2017-11-12

Neuron:负责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释放的关键分子

2017年9月5日/生物谷BIOON/---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被称为"神经突触",这里发生的事件是神经细胞之间交流的核心。信号的传递起始于突触中的神经递质,而负责释放神经递质的是突触中的囊泡结构。这些囊泡从神经元的轴突一端释放,进而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进入另一个神经元中。最近,来自FMP的研究者们成功地鉴定出了一种负责突触中神经递质传递的关键分子。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神经递质的传递以及对一些神经系统紊

2017-09-05

Nature:首次发现T细胞通过突触相互作用将多巴胺转移到B细胞中

2017年7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南澳大学、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德国赫尔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美国基因泰克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科学健康研究所(IRCCS)的研究人员在免疫系统中发现大脑样活动(brain-like activity),从而有望更好地治疗淋巴瘤、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7月12日在

2017-07-15

Nat Commun:北京大学程和平课题组和中科大毕国强研究组合作发现“线粒体炫”调控神经元突触水平的长时程记忆

2017年6月26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王显花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课题组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神经元树突“线粒体炫信号”在神经突触传递短时程记忆向长时程记忆的转化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付忠孝博士和谈笑博士,通讯作者为王显花副研究员、程和平教授

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