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盘点近10年基因疗法发展趋势
本月初,bluebird bio的基因疗法Zynteglo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5月中,诺华公司的重磅基因疗法Zolgensma获得美国FDA批准,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患者。多家大型药企也在通过并购或开展研发合作的形式,布局基因疗法领域。种种迹象表明,基因疗法领域在经历20年前的挫折之后不但已经复苏,而且正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日前,DealFor
十五年先驱科研成果首次公开:微生态研究进展
2019年6月13日,上海——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在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举办肌肤微生态探索日,首次在中国揭开肌肤微生物的奥秘,并展示了肌肤微生态与肌肤健康间的重要联系,和集团超过十五年的科研进展,为行业步入创新新纪元带来启发。人体:“微生物居民”栖息的移动生态微生态(又称微生物组),指特定环境(如人体)中,存在的所有微生物以及其所携带的遗传物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环境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
IQVIA发布重磅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即将召开之际,IQVIA人类数据科学研究所(IQVIA Institute for Human Data Science)发布了名为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19的研究报告。这款报告不但对2018年获批的抗癌新药进行了回顾,还对肿瘤学研发管线的生产力和产出,以及未来5年这一领域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创新抗癌疗法日益增多2018年我们看到创纪录
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多极磁镊的机器人细胞内部操作与测量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谭民领导的先进机器人团队与多伦多大学教授孙钰的先进微纳系统实验室合作在微纳机器人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基于多极磁镊的机器人细胞内部操作与测量,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上(Sci. Robot. (2019), 4, eaav6180)。在细胞内部对其结构的直接操作和测量是理解亚细胞和亚组织活动的重要手段,可用于疾病诊断、发展新治疗方法。相对于细胞外部的
临床CRO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随着政策改革、企业研发投入提高,我国临床CRO行业高速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元。一、临床CRO发展现状1. 2017年全球临床CRO市场规模 302 亿美元,是CRO市场规模占比最大的子行业。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中耗时最长、花费最高的环节,通常占据新药研发过程中 1/2 以上的费用和 2/3 的时间,专业的临床CRO公司可提供临床试验(I~IV期)患者招募与管理、
全球眼科疾病抗体药物发展现状及趋势
眼科疾病药物中抗VEGF药物发展迅速,阿柏西普扩增迅猛,新靶点、新给药方式和双特异性抗体研发成为行业热点。一、 抗VEGF药物发展迅速,成为主流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多种眼部疾病的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其对角膜、虹膜、脉络膜及视网膜等多种眼组织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已成为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
同时改善CAR-T安全性和有效性,GM-CSF中和策略或成趋势
5月16日,Humanigen公司宣布,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由Omar Ahmed博士撰写的题为“CAR-T Cell Neurotoxicity: Hope is on the Horizon(CAR-T细胞神经毒性: 希望就在眼前)”,重点阐述了当前缓解CAR-T诱导神经毒性(Neurotoxicity, NT)的未满足需求。这篇文章扩展了由哈佛医学院、耶鲁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中
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c-KIT激酶耐药突变选择性抑制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静课题组和刘青松课题组研发出新型c-KIT激酶耐药突变(c-KIT T670I)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CHMFL-KIT-033。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胃肠间质瘤(GISTs)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胃肠道癌症,c-KIT激酶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在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
澳科研人员发现致命水母毒液“解药”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利用基因组筛查的方法发现,一种已有药物可阻止被具有致命毒性的澳大利亚箱形水母蜇伤后出现的部分症状。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动物之一,蜇人后其毒素会使人皮肤坏死并伴随剧痛,还会侵入人的心脏,使人在短时间内因心脏停搏而死亡。一只箱形水母体内携带的毒液足够致60人死亡,目前还没有针对其毒液的特效药物。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重庆一科研成果让“个性化”药物成为可能
走进重庆大学药学院的实验室,研究员李亦舟打开冰箱,从里面拿出了一只放满小试管的盒子。他举起其中一支管说:“这里面装了三千五百万个不同化合物。”这就是近日,李亦舟实验室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ario Neri教授实验室合作,通过DNA编码分子库技术获得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将推动新药研发的进程,还让“个性化药物”定制变成可能,将来老百姓或能买到“专属”自己的药物。数月就能完成亿级分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