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感应组胺的分子机制功能

 组胺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化学传导物质,在变态反应和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细菌感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诱导宿主免疫细胞产生或释放组胺。在人体的肠道菌群和呼吸道菌群中,许多细菌含有组氨酸脱羧酶,其可催化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此外,许多食物(如刀鱼、金枪鱼、牛奶、鸡蛋、黄豆、羊肉、辣椒等)中的组胺含量丰富。由此,在自然环境下或

2021-03-17

美国贝勒医学院吴琦团队报道肥胖与焦虑症抑郁症共发生的新型神经环路调控机制及靶向联合治疗方案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肥胖症患者经常同时罹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吴琦团队与合作人员在自然·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顶级神经科学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论文为这种关联提供新的突破性见解。他们成功发现并阐述了针对摄食行为和精神状态双向调控的新型神经环路机制及靶向联合用药方案。

2021-03-26

PNAS:在出生后不久,感知身体空间位置的神经机制就已经出现了

2021年3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来自都灵大学、纽约大学和洛桑大学医院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对新生儿大脑和成人大脑的脑电图对比研究发现,新生儿有一种与成年人相似的能力,即能够感知自己身体的末端和世界其他部分的开始。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patial tuning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

2021-03-16

研究揭示交流推理的神经计算机制

  交流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我们通过交流来传递信息、获取知识、建立信任。不同于竞争、合作、共情等高级社会认知功能,我们对复杂交流行为所依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知之甚少。理解交流行为不仅需要研究交流信号本身(如表情、手势、语音、词义等),还需要探索这些信号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被灵活使用,表达含义。例如,当一个男孩试图邀请自己喜欢的女

2021-03-10

原来是这种神经机制在作祟

   半夜11点,宿舍同学泡了一桶泡面,所有人都难以抵挡泡面的香气,纷纷“虎口夺食”。为何在深夜大家如此喜欢闻食物的味道?近日,由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在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的题为“Hunger enhances food-odour attraction through a neuropeptide Y spotligh

2021-03-10

揭示锻炼增强骨骼和免疫功能的新机制

2021年2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骨髓中发现了一种称为壁龛(niche,也译为微环境)的特殊环境,新的骨细胞和免疫细胞在那里产生。他们还发现运动诱导的刺激是维持这种壁龛以及它所包含的成骨细胞(bone-forming cell)和免疫形成细胞(immune-forming cell)

2021-02-28

揭示光激活大脑神经元表达的分子机制

2021年2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Competition between cyclization and unusual Norrish type I and type II nitro-acyl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photouncaging

2021-02-28

科学家首次发现暂时性遗忘的神经机制

  近期,美国佛罗里达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神经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果蝇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介导了短暂遗忘的记忆抑制现象,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发现暂时性遗忘的神经学机制。该研究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Dopamine-based mechanism for transient forgetting。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果蝇进行一系列

2021-02-19

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中影响肠道干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詹丽杏研究组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刘占举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以Macrophage-derived EDA-A2 inhibits intestinal stem cells by targeting miR-494/EDA2R/β-catenin signaling in mice为题,在线

2021-02-20

Nat Commun:长寿基因FOXO3保护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免受应激机制

2021年2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与人类寿命超长延长有关的基因FOXO3可以保护大脑中的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 NSPC)免受应激的有害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ellu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