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作物秸秆氮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秸秆添加条件下,黑土微生物氮矿化与碳降解功能协同作用,促进颗粒有机碳库的碳积累,并维持有机碳的稳定性。氮矿化基因与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中碳氮累积量以及有机碳中植物来源脂肪族碳关系紧密。

2022-04-07

Nat Commun:科学家利用合成聚糖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并缓解结肠炎

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和代谢物产生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科学家研究了化学多样性合成聚糖(SGs)的性质和治疗潜力,发现合成聚糖控制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并缓解小鼠结肠炎。

2022-04-10

Science:中美科学家联袂解析出四膜虫呼吸链的结构,揭示出真核生物核心代谢的多样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作为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四膜虫(Tetrahymena)原来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它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气产生细胞能量

2022-04-05

Nature子刊:科学家揭示心脏代谢疾病谱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受易感性、衰老、性别和多种环境暴露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影响,而饮食、体育活动和吸烟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来发挥其致病作用。目前关于非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研究很少关注研究结果的主要混杂因素,如常见的、发病前的和共发病的条件或多药治疗。

2022-03-23

Nat Commun:科学家揭秘水豚肠道微生物降解植物多糖的酶机制

草食动物消化道内的共生微生物群是解聚木质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水豚是现存最大的啮齿动物,通常生活于潘塔纳尔湿地和亚马逊盆地,由于其饮食以禾草和水生植物为基础,也被称为“草之王”。它们可以通过微生物共生机制有效地解聚和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量。近日,发表在Nat Commun上的一篇题为“Gut microbiome of the largest living ro

2022-03-23

Nat Medicine:科学家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性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CAD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由多种潜在的病理机制引起。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积极参与血液代谢产物的代谢,多种肠道微生物来源的循环代谢物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近日,发表在Nat Med上的一篇题为“Metabolomic and microbiome profiling reveals persona

2022-03-21

Nature Genetics:科学家揭示基因和饮食对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

人类遗传变异通过环境和宿主因素的复杂组合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人胃肠道微生物与生理之间的微妙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发育和健康的多个方面,或引发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基因变异影响其肠道菌群组成和调节。此外,参与免疫和代谢过程以及疾病的基因也与肠道微生物的变异有关,而个体肠道微生物群在很大程度上受饮食和药物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近日,发表在Nat Genet上的一篇题为

2022-03-23

Nature Communications:我国科学家构建高效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细胞工厂

  酶底物抑制效应是影响微生物异源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存在于生物合成途径的中间环节时,特别不利于目标产物的合成。然而如何有效去除底物抑制目前报道不多。近期,我国科学家构建了高效异源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的细胞工厂,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标题为“Removal of lycope

2022-03-18

SCIENCE ROBOTICS:科学家使用可降解生物凝胶打印软体制动器

  软体机器人在与生物交互方面更加共融。传统的软体机器人材料往往不可生物降解和再生,而且模具铸造等传统制造方法不适合复制或模仿生物结构的复杂性。近期,奥地利约翰开普勒大学研究团队运用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将完全可生物降解的明胶基水凝胶(生物凝胶)打印成空间结构稳定、复杂的物体。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题目为“3D

2022-03-08

New Phytologist:揭示沙棘放线菌固氮生物学机制

  近日,《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晋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的题为The genome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a conserved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