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预测胃癌患者对疗法产生反应的新型模型
来自延世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了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或能预测胃癌患者能从化疗或免疫疗法中获益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开发出肝癌早筛模型蝉联榜单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combined HCC-ICC,cHCC-ICC),因其发病隐匿,进展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开发的肝癌早筛模型厉害了
在中国,平均每小时就有47人确诊肝癌,这其中,有45人将死于肝癌。因发病隐匿,进展快,8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五年总生存率不足20%,而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五年生存率则超过60%[2]。因此,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当前,肝癌筛查的传统手段,肝脏影像学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效果差强人意。细胞外游离DNA(c
科学家跨近200物种探索癌症发病奥秘,发现癌症死亡率与饮食有关,肉食性动物风险最高
这世界上,并不只有人类这一种动物会得癌症。但是不同的物种之间,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差别其实是很大的,比如说裸鼹鼠这种神奇的动物,就几乎不会得癌症(然后还超级抗衰老)。为什么有些动物特别抗癌?我们能不能搞清楚它们的抗癌秘诀,然后学上一学?近期,蒙彼利埃大学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他们研究了191种动物的疾病数据,发现动物因癌症死亡的风险与物种的体型和寿命
Nature:首次证实了佩托悖论---癌症发病率并不与物种的大小和寿命必然相关联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计算、安全与社会设计中心研究员Carlo Maley与国际同行一起探讨了佩托悖论的最新意义,并强调了科学在整个生命树上对癌症的了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2月2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ancer risk across mammals”。
Paleobiology:提出新的形态钟模型改善鸟类演化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估计
自Zuckerkandl和Pauling提出分子钟假设以来,分子钟模型成为定年演化事件的基础。最早的分子钟假设为严格分子钟,即演化速率在树上各个类群之间恒定不变。严格分子钟通常只适用于近缘的类群。为解释演化速率在时间上和类群间的差异,多种宽松分子钟模型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估计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古生物学中,对应的模型被称为形态钟模型,用于描述形态特征的变化而
Cancer Res:通过CRISPR-Cas9筛选识别出有望治疗肝细胞癌的新型药物组合
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成功地重新利用了一种获批的药物艾芬地尔(ifenprodil,一种血管舒张药)联合FDA获批的胰腺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来治疗肝细胞癌(HCC);该项研究利用了研究人员所开发的CombiGEM-CRISPR v2.0筛选平台,其能加快科学家们在多种可能的药物组合中进行搜索,并抑制基因组中的可药用靶点从而来实现治疗肝细胞癌的目的。
Nature:推出一种新的药物发现工具,可以筛选超过110亿个化合物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验证了V-SYNTHES,这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方法,由南加州大学的Vsevolod Katritch博士开发,允许科学家们首先确定称为synthon-----分子内的假设单元---的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的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