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分子诊断产业链深度分析:上游“难”,中游“挤”,下游“晚”

背景: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2011 年以后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在2014 年达到306 亿元人民币。全球IVD 市场规模约为全部药品规模的5~6%,但在中国此比例为1~1.5%左右。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2.75 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25~30 美元。综上,可以说,中国IVD 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据《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预测,2019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7

2017-12-13

总局提示关注含钆对比剂反复使用引起脑部钆沉积的风险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拟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含钆对比剂重复使用可引起脑部钆沉积的风险。含钆对比剂(GBCA)是一种静脉内注射药物,主要用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增强内脏器官、血管和组织的影像质量。2017年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加拿大卫生部等国外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关于GBCA的安全性信息,提醒在进行多次增强造影MRI

2017-12-07

双重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性纳米递药体系研究获进展

 智能化可控释放纳米递药体系可以对pH、温度、光照、氧化剂、酶以及超声辐照等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反馈性响应,并凭借其优异的控制释放功能,在药物传输体系中表现出极具竞争力的应用前景。其该体系可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的生物学差异选择性释药,从而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利用率。但由于肿瘤组织及细胞的环境复杂性,单一刺激模式或者简单的功能输出已不能满足聚合物材料的需求。因

2017-11-25

深度解读有望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新型疗法

2017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当女性在乳腺中发现肿块,医生首先会建议她进行活组织检查,也就是说,移除一小部分肿块进行分析,如果肿块具有癌变特性,医生通常会进行三种临床生物标志物的检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这些结果就能够帮助确定患者应该接种哪种类型的激素或生长因子受体疗法。尽管如此,在大约15%至20%的乳腺癌中,研究人员并不会检测到上述三种受体,这

2017-11-23

深度解读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

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17:30,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缅因大学的研究者Jeffrey C. Hall, 布兰迪斯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此奖。地球上的生命适应了地球的自转规律,很多年以来,我们都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有机生命都拥有一种特殊的内部时钟,这种时钟能够帮助他们预

2017-11-15

深度解读:为什么昼夜节律调控机制获得2017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17:30,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缅因大学的研究者Jeffrey C. Hall, 布兰迪斯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此奖。地球上的生命适应了地球的自转规律,很多年以来,我们都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有机生命都拥有一种特殊的内部时钟,这种时钟能够帮助他们预

2017-10-02

深度解读:非编码RNA是如何促进疾病发生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DNA储存遗传信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而RNA仅仅是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分子。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可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只有25000个左右,仅占基因组序列的2%,而98%基因组序列都是非蛋白编码区,包含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调控元件以及大量的非编码RNA基因(指一类以非编码RNA为终产物的基因)。非编码RNA因为没有经典的

2017-09-28

深度解读线粒体对机体健康的重要性及线粒体疾病的发生机制!

2017年9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线粒体,我们甚至还记得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线粒体被冠以“细胞强大能量”的称号,但线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其是如何进行进化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到20亿年前。线粒体从哪里来?我们最原始的祖先都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一个较长时间段的停止进化期,随后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会呼吸的生命体进入到了复杂有机体的最终进化阶段,其中

2017-09-26

重磅级文章深度解读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及疗法进展

如今很多人都遭受着瘙痒症的困扰,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然科学家们也经过不懈努力和研究找到了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疗法来治疗此症,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报道来共同解读引发瘙痒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手段,分享给各位!【1】Cell:慢性瘙痒症患者的福音!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根治性疗法!DOI:10.1016/j.cell.2017.08.006长期以来引发

2017-09-21

深度解读癌症、炎症与免疫的恩怨情仇!

炎症,是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非可控性的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目前已经成为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研究计划。肿瘤的生长不仅取决于恶性肿瘤细胞的遗传改变,还取决于基质、血管、浸润炎症细胞等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改变;而免疫和炎症是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两大核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