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EHJ:超加工食品要命!万人10年随访,超加工食品摄入过量与心血管病史者全因死亡风险升高38%有关

我们身边真是太多重油、重盐、重糖、重添加剂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想要避开它们着实不易。所谓UPF,是指那些工业化生产,至少包含5种添加剂的食品。饼干、糖果、方便面、碳酸饮料都是典型的UPF。多数UPF营养价值低,能量密度高,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速衰老,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

2022-01-16

Gastroenterology:临床研究表明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和代谢环境

在一项新的临床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即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改变了健康人的肠道环境,扰乱了有益细菌和营养物的水

2021-12-07

EHJ:摄入超级加工食品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二次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

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分析了摄入大量超级加工食品对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的健康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摄入超级加工食物或会让患者第二次心脏病或中风发作的风险增加,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致命性。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即使在一般遵循地中海饮食的人群中,其摄入过多的超级加工食物也会让其健康风险增加。

2021-12-08

研究人员提出食品中兽药及其代谢物非靶向筛查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研究员许国旺团队在食品中风险物质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系统研究兽药及其相应代谢物的质谱碎裂特征,构建了复杂食品基质中兽药及其代谢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可为食品中风险物的发现提供技术手段。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不断出现的未知/新型风险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针对未知风险物识别的难题,

2021-09-12

J ALLER CL IMM-PRACT:花生可用作食品过敏原风险管理中危害表征的参考过敏原:快速证据评估和Meta分析

在大多数司法管辖区,区域和国家立法要求披露作为食品成分存在的“优先”过敏原,但提醒消费者过敏原的这一尝试导致了预防性过敏原标签(PAL)的泛滥,这给食品过敏消费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部分原因在于PAL的实际含义缺乏透明度。

2021-09-01

美味食品隐藏“三高”风险 专家倡议推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

薯片、饮料、饼干……这些美味的食品往往隐藏着高盐、高油、高糖的风险。在16日举行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学术会议上,专家介绍,83.9%的公众每月至少购买一次预包装食品,倡议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食品营养处处长徐娇表示,高盐、高油、高糖的摄入是引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

2021-07-18

Cell:斯坦福团队发现发酵食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组(即肠道菌群)无时无刻都在塑造我们的身体,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和整体健康。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吃得健康,人就健康;反之亦然。已知饮食可以在短期内引起肠道菌群发生巨大改变,而特定类型的饮食会对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可以预见的有益或有害影响。那么,针对菌群的饮食策略是否可以成为对抗慢性炎症疾病的一种方法呢?北京时间7月

2021-07-16

JAMA Pediatrics:超加工食品对儿童的毒害,远超人们的想象!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加工食品(UPF)对机体健康有着潜在的危害。根据NOVA食品分类系统的定义,超加工食品是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在已经加工过的食品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含有五种以上工业制剂,并且是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品,其宗旨是廉价、口味好、方便和吸引人。

2021-06-15

膳食活性成分防治食品中污染物和添加剂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的研究取得进展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华斌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科学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Influences of food contaminants and additives on gut microbiota as well as protective effects of dietary bi

2021-06-07

Cell子刊最新研究发现:食品中广泛使用的诱惑红和落日黄,会诱导和加速结肠炎发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涉及到不同肠道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患者会出现长期的腹泻、腹痛,甚至血便,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已成为了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该疾病病因的长期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似乎都影响着IBD的发展。虽然白介素23(IL-23)已被明确可能是最有助于IBD发展的免疫因子之一,但导致疾病的环境因素仍让人难以捉摸。近日,来自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

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