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我国科学家在水稻对稻瘟病真菌广谱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何祖华(He Zuhua)课题组报告了一个新的免疫-代谢调控网络,并在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真菌广谱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2月1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Nature:水稻广谱抗病的免疫代谢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研究组题为NLRs guard metabolism to coordinate pattern- an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的研究论文,揭示出一条新的广谱免疫代谢调控网络。研究发现,水稻广谱抗病NLR受体蛋白通过保护免疫代谢通路免
镉胁迫对水稻抗虫性的影响取得进展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植保专业2018级本科生陈雨萌和黄江南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发表了题为“Low-level cadmium exposure influences rice resistance to herbivores by priming jasmonate signal
PLOS Genetics:揭示分泌型磷脂酶D调控水稻抽穗时间的新机制
磷脂酶Ds(PLDs)是磷脂酶的一个重要家族,通过水解磷脂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响应。研究组前期在水稻基因组中首先鉴定到了一类特殊的N端含有信号肽的PLD(spPLD),其区别于传统的N端为C2或PX/PH结构域的PLD而独立存在 (Li et al., Cell Research,2007)。尽管目前的遗传研究已经证明了传统PLD在脂质
研究揭示二化螟和褐飞虱合力应对水稻防御的生存策略及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虫作物生态安全评价与利用创新团队系统阐述了同以水稻为寄主的两种重大害虫——二化螟和褐飞虱通过协作应对水稻抗虫防御,实现“互利共存”的生态策略及生化和分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据李云河研究员介绍,科研团队围绕水稻防御和害虫(二化螟和褐飞
New Phytologist:揭示锌指转录因子SRO调控水稻雄蕊和雌蕊发育的分子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团队在植物学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SMALL REPRODUCTIVE ORGANS, a SUPERMAN-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es stamen and pistil growth in rice”的研究论文
研究阐明SEPALLATA类基因调控水稻花序发育的作用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团队在植物学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Rice SEPALLATA Genes OsMADS5 and OsMADS34 Cooperate to Limit Inflorescence Branching by Repressing the TERMIN
研究揭示调控小麦穗粒数基因在高产育种中的潜在作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合作,研究了小麦转录因子AGL6在小麦花器官和小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李爱丽研究员介绍,小麦产量三要素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穗粒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起着
Cell:揭示水稻如何“与敌共存”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何祖华研究团队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经过15年的持续追踪,揭示了一条植物免疫抑制新通路。该研究为设计新的抗病基因、开发高产抗病作物品种提供新思路,有助减少农药使用,促进“绿色育种”。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ell(《细胞》)上。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水稻病虫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抗病性高的水稻品种往
研究发现一条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调控水稻籽粒大小
经典的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依赖于组氨酸受体激酶HK、组氨酸磷酸转移酶HP,以及细胞分裂素响应因子RR中的组氨酸(H)和天冬氨酸(D)之间磷酸基团的转移,然而这一磷酸中继(phosphorelay)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仍有待探究。在水稻中,细胞分裂素可以显着调控穗粒数,但对粒重或籽粒大小的调控功能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