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项目启动

由中国农科院、国际水稻所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协作开展的“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重大科研项目”15日在深圳启动,将在2012年年内完成并向全球发布。 这一项目的启动意味着水稻全基因分子育种全面展开。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瑞格勒表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表明中国对进一步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和所需设施的大力支持,研究成果将会使全世界水稻种植者获益。

2012-11-19

Plant Cell:储成才等水稻长日照开花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植物开花直接影响着植物能否正常的繁衍后代,并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已有研究表明,开花素通过微管系统到达顶端分生组织,激活其他基因的表达,最终促使植物开花。水稻开花转换时间(即抽穗期)决定了水稻品种在不同区域的适应能力和水稻产量。因此,对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对揭示水稻开花调控机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2-08-17

EST: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获新成果

自中科院地化所冯新斌课题组发现我国西南汞矿区食用稻米是农村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以来,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成为汞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冯新斌课题组针对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这一科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发现稻田土壤是水稻体内甲基汞的主要来源,水稻对甲基汞的富集是一个吸收-运移-富集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准确评估稻田土壤中甲基汞的生物可利用性成为人体水稻食用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

2012-12-20

Nat Genet:韩斌等高效鉴定水稻复杂性状基因获突破

12月4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在线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期的研究成果“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flowering time and grain yield traits in a world-wide collection of rice germplasm”(利用世界范围收

2011-12-06

Plant Physiology:水稻受体类激酶OsSIK2提高耐盐性并延缓衰老

受体类激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张劲松课题组和陈受宜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水稻的一个具有S-结构域的受体类激酶OsSIK2参与调控非生物胁迫反应和衰老过程。OsSIK2定位于细胞质膜,在Mn2+存在下具有激酶活性。OsSIK2基因主要在水稻叶片和叶鞘表达,其表达受盐、干旱、冷害和植物激素ABA的诱导。

2013-10-24

Plant Cell:水稻理想株型研究新进展

水稻理想株型研究新进展

2013-11-09

Plant Cell:祝宽等水稻减数分裂起始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ant Cell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Somatic and Reproductive Cell Development in Rice Anther Is Regulated by a Putative Glutaredoxin,”,文章中,作者在水稻减数分裂起始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有性生殖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殖方式。

2012-02-10

遗传发育所等在表观遗传调控水稻转座子活性方面获进展

转座元件是指在基因组中能够移动或复制并重新整合到基因组新位点的DNA片段,它们对动植物基因组的组成、进化和基因表达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宿主基因组中,如果失去对转座元件的有效抑制,这些元件将对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的稳定性构成影响。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单子叶模式植物,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转座元件,迄今为止,对于水稻宿主基因组如何调节这些转座元件还知之甚少。

2013-01-21

转基因水稻,只是多了一种新选择

从转基因水稻试吃说开来 "我愿意吃抗虫抗病的转基因食品。我吃了没问题,但这还不行。我这样的老人现在没有问题,但下一代就没问题吗?" 3月5日,《新京报》引用了袁隆平院士这段一段话。据悉,前一日袁隆平院士表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招募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以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2014-04-11

PNAS:发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基因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可以影响水稻品质,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基因,有望将其应用于培育新的水稻品种。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张红生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李家洋院士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钱前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于谷物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201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