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华南农业大学:miRNA介导病毒与水稻互作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水稻病毒,已经蔓延整个亚洲。

2014-08-08

Nature Communications:水稻产量研究获进展

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证实通过水稻MADS57与TB1之间相互作用,结合miR444a负调控,靶向D14 (Dwarf14),可控制水稻分蘖,这对于水稻产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3-03-14

Nat Commun:郭思义等发现四个基因组成嵌合阻抑网络控制水稻产量性状

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受多个基因遗传控制,这些基因相互协同或拮抗,而对其调控的分子网络知之甚少。 MADS转录因子家族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业已证明其主要参与植物花器官发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发现了水稻MADS家族成员MADS57控制营养器官侧芽分化和分蘖形成的新功能。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转录因子MADS57直接结合并阻抑独脚金内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受体基因D14的转录。

2013-03-09

Nat Genetics:傅向东等水稻高产优质关键基因研究获进展

2012年6月24日,英国《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张桂权教授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水稻增产关键功能基因合作研究的最新进展。此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可以同时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的基因,将它应用到新品种水稻的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变得好吃又高产。

2012-07-02

PNAS:杂交水稻新技术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利用一种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饥饿突变体(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变,可生成用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梁婉琪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2012-12-26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命活动和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和要求。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营养生理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张明永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在水稻中超表达OsPTR9基因可促进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同时在低施氮肥的条件下可促进水稻增产。

2012-12-25

The Plant Cell:储成才等水稻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获进展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其在调控植物株型、器官大小及抗病抗逆等过程中的功能决定了BR在生产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在粮食作物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仍知之甚微。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课题组童红宁博士通过大规模筛选水稻突变体,获得一个BR不敏感材料,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克隆到相应基因DLT。

2012-06-11

三校联合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6月10日在京宣布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力争用5到10年,将中心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学术创新高地、良种和新技术研发基地。

2012-11-19

Plant J:董爱武等发现水稻具有H3K36专一性的甲基转移酶活性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科院董爱武老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H3K36 methylation is critical for brassinosteroid-regulated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ice,”,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水稻SDG725具有H3K36专一性的甲基转移酶活性。

2012-03-22

Plant & Cell Physiol:杨平仿等构建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胚组织磷酸化代谢调控网络

种子居于农业生产链条的上游,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的种子萌发过程是良好的幼苗建成的前提条件。种子萌发过程涉及大量基因表达和复杂的响应外界环境信号的调控机制

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