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水稻种子大小调控机制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水稻产量三要素。因此水稻的籽粒大小影响着水稻的产量。目前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种子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种子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与姚善国团队、田志喜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柴团耀团队合作,揭示了一个MAPK级联信号通路在水稻种子大小调控上起重要作用,对提高作物产量有潜在的应用价值。MA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调控水稻高产的新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揭示了土壤磷肥状况影响水稻叶片直立性的分子机理,为设计培育高产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上部叶片直立的水稻品种能够通过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实现水稻高产。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磷元素,因此土壤磷素肥力不足,易导致水稻叶片直立成“一炷香”状,分蘖减少,最终导致减产。土壤中的磷素易被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水稻田间生产目前主要通过大量施加磷肥来克服这一问
研究揭示纳米材料调控水稻根系吸收铅的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研究人员在纳米羟基磷灰石降低重金属铅离子在水稻根系中的迁移及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Environ. Sci.: Nano, 2018, 5, 398-407)上。土壤中铅 (Pb) 被水稻根系吸收后,会向地上部转移,并在籽粒中富集,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品质和食
水稻条纹病毒卵传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大多数需要借助昆虫介体。此前对植物病毒的研究更多关注植物病毒在植物中的侵染与复制,而对其在介体昆虫中的生活过程缺乏了解,因此缺乏对植物病毒完整生活史的认识。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导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播RSV的昆虫主要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灰飞虱以持久增殖型的方式在水稻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让水稻既优质又高产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课题组27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让稻米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基因,厘清了植物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种子大小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应用到新品种水稻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好吃又高产。“我们的‘初心’是给水稻高产关键基因dep1找个合适的‘伴侣’,没想到一找就是8年。”傅向东幽默地说。dep1能通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发现水稻氮高效利用关键基因
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氮高效利用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该成果为培育兼具高产与早熟优点的水稻品种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研究2月24日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杂志中,并被该刊作为该期精品论文推送。研究人员在前期研究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基础上,对其同源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显示,这种同源基因主要定位于液泡膜,受铵盐诱导,参与水稻对细胞内硝酸盐及铵盐利用的调
川农大“水稻抗癌秘方”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日前,中国科协公布了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陈学伟研究员的成果“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入选,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科研项目。评选结果中描述: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常年肆虐各个水稻产区,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
研究发现一新型水稻雄性不育材料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漆小泉研究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并揭示了其育性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于2月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该不育系同以往发现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完全不同,其育性只受扬花期环境湿度的影响,相关调控机制在禾本科作物中普遍存在,对作物两系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发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能够催化产生一种二环三萜化合物“禾谷绒毡醇”。缺失该酶功能的水稻植株所产
中国科研人员“组装”基因 使水稻高产又好吃
记者18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科研人员通过8年攻关,将水稻中的高产和优质基因筛出,重新“组装”改良水稻品种,破解了水稻“高产不好吃、好吃不高产”的难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刘斌美副研究员介绍,品种是影响稻米口感最关键的内因,生长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技术等是外因,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生产出好吃的大米。他说,目前中国大米高端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如日本越光、
两团队合作发现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新基因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组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杨远柱团队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基因,该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秆性状,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积水稻产量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倒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作物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主要是利用一个催化赤霉素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