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营养转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团队与马里兰大学萧顺元教授团队合作在New Phytologis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tSTP8, an endoplasmic reticulum-localized monosaccharide transporter from Arabidopsis, is recruited to
研究建立植物高效引导编辑设计策略
实现重要农作物精准基因组编辑对加快农作物遗传改良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引导编辑技术(Prime Editing)能够在基因组的靶位点处实现精准的片段插入、删除及碱基的任意替换。引导编辑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nCas9(H840A)与工程化改造的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融合构成的PE效应蛋白;另一部分是包含PB
PKC抑制剂darovasertib治疗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1年生存率高达57%!
darovasertib单药治疗MUM展现出强劲疗效,一年生存率57%(历史数据为37%)、中位总生存期(OS)13.2个月(历史数据约7个月)。
新型TCR疗法tebentafusp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UM)3期临床显著延长生存期!
tebentafusp是一种新型T细胞受体(TCR)双特异性免疫疗法,由可溶性TCR与抗CD3免疫效应器结构域融合而成。
J Invest Dermatol:双重药物疗法或有望彻底治愈致死性黑色素瘤
2021年4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黑色素瘤是一种最严重的皮肤癌,其在澳大利亚每年会造成1700多人死亡。基于阻断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的靶向性疗法和免疫疗法的引入开辟了黑色素瘤治疗的新纪元,尽管如今科学家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对疗法产生反应,即使是在有反应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对疗法的耐受性。如今研究人员识别出了对免疫疗法产
PNAS:揭示抑制肿瘤来源的NLRP3降低黑色素瘤进展机制!这种抑制可增强免疫检查点疗法的抗肿瘤疗效
2021年4月9日讯/生物谷BIOON/---从临床角度来看,免疫检查点疗法(ICT)已经显著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结果,大量研究已表明,免疫检查点PD-1/PD-L1和CTLA4的表达往往是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然而,对ICT无反应或复发的患者数量持续上升,临床数据显示,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并不总是与治疗反应相关。部分患者对单一疗法的有限反应表明,黑色素瘤
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发现HYL1蛋白调控miRNA介导的翻译抑制过程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何玉科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了题为Cytoplasmic HYL1 modulates miRNA-mediated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组发现,HYL1蛋白除了介导microRNA (miRNA)的转录后调
科研人员破解豆科植物在“恐龙大灭绝”时期幸存“密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2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参与的研究团队在豆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根瘤菌固氮共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破解豆科植物在“恐龙大灭绝”时期得以幸存并繁衍成为被子植物最成功的类群之一的“密码”。豆科是开花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有约765属近20000种,贡献全球27%的作物产量。研究显示,豆科的祖先起源于大约距今67
Nature重磅:你知道植物靠什么抵御严寒酷暑、害虫啃食吗?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类和动物依赖自身的免疫系统维持机体稳态和健康,那植物靠什么撑过严寒酷暑、风吹日晒的呢?如何抵御害虫的啃食、微生物的侵染呢?没想到吧,答案是植物免疫系统。说实话,小编之前也是不知道的,那我们一起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吧!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免疫系统对于植物生存和庄稼的产量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植物有两级先天免疫系统,
研究阐释植物激素介导的植物-病毒相互作用机制
植物病毒是威胁植物健康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在植物寄主与病毒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病毒能够利用多种策略改变宿主的细胞环境,从而更有利于自身复制和传播。为了应对病毒的侵染,植物也建立了多种防御机制。激素是一类内源性小分子物质,主要包括生长素(Auxin)、细胞分裂素(CKs)、赤霉素(GAs)、水杨酸(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