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开发核酸检测新技术,基于 CRISPR 实现快速诊断
当前,COVID-19 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已造成超过两亿人次的感染和四百多万人次的累计死亡,基于 qRT-PCR(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是当前诊断 COVID-19 的金标准。尽管说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其操作仍然过于复杂,检测时间长达数小时,无法实现快速的即时检测。因此,开发比 qRT-PCR 更快速、更容易实施
有机-金属杂化体对核酸四链体-双链杂化体的选择性结合和溶液结构
核酸二级结构的形成对其在体内的生物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四链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已被发现存在于基因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特定区域。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影响着基因表达、基因组稳定性和端粒酶活性。含有互补碱基对的富鸟嘌呤寡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四链体-双链杂化体(QDHs)。在脑组织和肿瘤相关基因中发现了高频率的可形成QDH的序列。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的
Science:揭示SARS-CoV-2校对外切核酸酶识别错配核苷酸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奥斯汀分校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SARS-CoV-2中存在的一种关键酶的结构。这种称为校对外切核酸酶(proofreading exoribonuclease, ExoN)的酶从这种病毒的RNA中去除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使大多数基于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他们解析出ExoN酶的原子结构
框架核酸光学多维编码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李江带领的团队在利用框架核酸发展荧光多维编码系统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ncoding fluorescence anisotropic barcodes with DNA framework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可用于同
配合物结合核酸G-四链体取得新进展:一种选择性靶向的时空控制策略
富含鸟嘌呤的核酸序列可以形成非典型的G-四链体二级结构,普遍存在于人类端粒和基因启动子等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区域中。近年来,G-四链体已经成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能够识别并选择性结合G-四链体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调节其相应基因表达的能力,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选择性G-四链体结合剂的开发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常见的核酸G-四链体的靶向小分子的设计策略是设计
核酸快检乱象的“刹车”是对技术迭代的促进
最近,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有关新冠核酸快检技术的通知中提出:核酸快速检测结果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参考,不能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一时间,行业哗然,转发者有之,解读者有之,彷佛一夜间核酸快速检测技术成为了“烫手山芋”。“谈快检而色变”?专家表示实在没有必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通知,更像是在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从核酸快检技术的标准化、规范
Adv Drug Deliv Rev:基于纳米药物的核酸基因抑制剂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给药策略
近日,萨克雷大学研究者在Adv Drug Deliv Rev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anomedicine-based delivery strategies for nucleic acid gene inhibitors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的综述性文章。由于RNA能够调节几乎任何基因的表达,因此RNA疗法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努力。
研究球形核酸捕获活细胞miRNA取得进展
生物体内的核酸中,大部分是不负载遗传信息的非编码核酸,它们广泛参与调控编码核酸的表达。其中,miRNA会与Ago蛋白结合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抑制对应mRNA的表达。人工合成的外源非编码核酸,由于没有传统基因治疗中持续表达和基因融合等风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生物治疗。miRNA海绵通过与细胞中原癌miRNA结合,可上调抑癌基因表达并抑制肿瘤生长
国内首款通用型核酸质谱走向临床,迪谱诊断DP-TOF飞行时间质谱产品正式发布
3月26日下午,迪安诊断参股公司——浙江迪谱诊断技术有限公司DP-TOF飞行时间质谱产品发布会隆重举行。来自政府、医疗机构以及企业的近百位嘉宾到场聆听,行业内近万人通过线上直播全程参与。会上正式发布了国内首款获批的通用型飞行时间核酸质谱检测系统,众多专家学者现场分享了核酸质谱技术在药物基因组、微生物检测、肿瘤液体活检、遗传病检测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最新进展。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