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Science论文构建出胎儿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的人类细胞图谱,有助揭示人细胞生长和发育机制
2020年11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布罗特曼-巴蒂精准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两个细胞图谱,用于追踪人类细胞类型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和染色质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译为染色质可访问性)。其中的一个细胞图谱绘制了15种胎儿组织中单个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研究观测染色质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
近年来,Z型DNA(Z-DNA)的研究引发关注,但是在细胞中对其进行观测还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种简便可靠的手段对其进行直接观测。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黄青课题组与郑州大学张凤秋课题组合作,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观测并研究染色质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研究揭示开放核小体导致染色质松散的分子机制
常规核小体的结构包括一个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组装而成的蛋白核心,一条在组蛋白核心上缠绕1.6圈、长度为147 bp的双链DNA。核小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对DNA组成和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均不敏感。组蛋白变体可改变核小体和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转录,在迄今测定的所有单核小体结构中,组蛋白H3变体核小体是构象改变最大的CENP-A核小体,结构
揭示染色质抑制cGAS从而阻止自身免疫反应机制
2020年9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在高等生物中,检测到细胞质中的DNA会引发免疫反应。感知“错位”DNA的酶也存在于细胞核中,但细胞核DNA没有这样的效果。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为何会这样。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s
地钱中TCP家族转录因子活性与染色质三维构象变化相关
基因组学的研究不应止步于从基因组序列或表观遗传修饰中获得信息,深入挖掘三维染色质折叠对于了解基因组功能同样至关重要。近十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组复杂的三维结构组织形式日益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其中,利用Hi-C(high-throughput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
《细胞》亮点:庄小威联合团队看清染色质转录动态;单细胞测序揭示肺癌难根治原因
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多篇论文。第一篇论文来自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与Bogdan Bintu教授的联合团队。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成像技术,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与转录活性。研究人员们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质的3D结构调控了许多基因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为此,研究人员
研究揭示染色质重塑因子Smarca5促进胚胎期造血干祖细胞发育
造血作用可以产生所有类型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这些血细胞来源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HSPCs)。脊椎动物中,最早的新生造血干祖细胞,是由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AGM)的
研究发现节律性调控染色质重塑和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分子开关
5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丁秋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MRG15 orchestrates rhythmic epigenomic remodeling and controls hepatic lipid metabolism”。该研究发现MRG15作为一个进化上保守的表观调控因子在调控肝
Oncotarget:研究揭示染色质暴露程度对于人类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作者分析了404位癌症患者的ATAC-seq数据,并将染色质的分子特性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肿瘤组织学,分子亚型和生存率之间建立了联系。
揭示确保较小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发生重组的机制
2020年5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从鳄梨到面包酵母,从人类到斑马,有性繁殖的生物必须产生含有正常体细胞一半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当这些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子)在受精过程中结合在一起时,染色体数目就会恢复到正常的数量。产生生殖细胞的生物过程是一种称为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每个生殖细胞只含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染色体。(在人类中,生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