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项目启动
由中国农科院、国际水稻所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协作开展的“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重大科研项目”15日在深圳启动,将在2012年年内完成并向全球发布。 这一项目的启动意味着水稻全基因分子育种全面展开。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瑞格勒表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表明中国对进一步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和所需设施的大力支持,研究成果将会使全世界水稻种植者获益。
Plant Physiology:水稻受体类激酶OsSIK2提高耐盐性并延缓衰老
受体类激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张劲松课题组和陈受宜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水稻的一个具有S-结构域的受体类激酶OsSIK2参与调控非生物胁迫反应和衰老过程。OsSIK2定位于细胞质膜,在Mn2+存在下具有激酶活性。OsSIK2基因主要在水稻叶片和叶鞘表达,其表达受盐、干旱、冷害和植物激素ABA的诱导。
:NO参与过氧化氢诱导的水稻叶片细胞死亡过程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水稻抽穗后籽粒灌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60%-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片的衰老是植物发育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命现象,它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对植物本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在农业生产上,叶片早衰则导致其过早丧失光合功能和同化作用,从而显著减少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对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
PNAS:韩研究者绘制出水稻基因互作图谱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李仁锡(音译)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揭开了全球4大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之谜。 研究小组称: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他们已对其中的2万个基因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完成揭示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水稻基因网络图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对水稻免疫系统产生核心作用的3个基因。 上述研究结果已刊载于权威科学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
Plant J:曹晓风等研究水稻小分子RNA合成机制获进展
植物中的Dicer-like (DCL)蛋白属于第III类RNA酶,负责加工产生各种类型的小分子RNA。Phased small RNA是新近在水稻中发现的一类小分子RNA,包括21-nt和24-nt两种形式。其中24-nt长的phased small RNA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尚未被报道。关于该类小分子RNA的合成及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Plant Cell: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
袁隆平受聘河南粮食作物协同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
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受聘河南农业大学,担任由该校牵头的“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同时受聘中心岗位专家。
Plant Cell:科学家培育出几乎不吸收镉的水稻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通过让水稻体内一个基因不发挥作用,培育出了几乎不吸收有毒的重金属镉的水稻。 日本冈山大学资源植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水稻从土壤中吸收金属的机制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名为“Nramp5”的基因。他们令存在于水稻根的外皮以及植株中心部位的“Nramp5”基因不发挥作用,然后把水稻种植到受镉污染的土壤中。
Nat Commun:郭思义等发现四个基因组成嵌合阻抑网络控制水稻产量性状
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受多个基因遗传控制,这些基因相互协同或拮抗,而对其调控的分子网络知之甚少。 MADS转录因子家族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业已证明其主要参与植物花器官发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发现了水稻MADS家族成员MADS57控制营养器官侧芽分化和分蘖形成的新功能。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转录因子MADS57直接结合并阻抑独脚金内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受体基因D14的转录。
Nature Communications:水稻产量研究获进展
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证实通过水稻MADS57与TB1之间相互作用,结合miR444a负调控,靶向D14 (Dwarf14),可控制水稻分蘖,这对于水稻产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