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做发展生物质能源调查
New Scientist:科学家称裸鼹鼠体内神秘物质具有癌症免疫性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如果与裸鼹鼠的身体大小作为参照对比,人类的寿命将达到600岁。与老鼠体型接近的裸鼹鼠生活在非洲的地下环境,它们的寿命可达到30岁。令科学家感到兴趣的是,这种丑陋的哺乳动物不会患癌症,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它们不会患有癌症的秘密,这将对治疗癌症患者提供了重要线索。
巴特尔发明可移动设备将生物质材料转化为多元醇
Chem & Biol:科学家开发出可有效抵御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新型物质
2013年11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欧洲,每年有超过2.5万人死于多重耐药性细菌引发的感染,近日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等处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物质,其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毒力细菌,这种物质拥有多重机制可以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hemistry & Biology上。 文中,研究者开发的这种新型物质名为HDM-4,也就是宿主防御拟肽类物质-4。
PNAS:阐明P物质在肌肉痛觉感受及传递中的作用
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阐明了痛觉神经递质P物质(SP)在痛觉感受及传导中的作用,为痛觉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SP是一种痛觉神经递质,在很多器官中传导痛觉。虽然肌肉组织和脑脊液中的SP水平过高通常与慢性肌肉痛有关,但SP在肌肉痛觉的感受和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明确。
Science:新发现细菌形成细胞内矿物质
法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光合细菌,它能够控制自身的矿物质形成(钙、镁、钡和锶的碳酸盐),这一结果发表在2012年4月27日的Science上,它揭示了一种机制未知的新型生物矿化作用的存在。这一发现对于解释古化石记录具有重要意义。 蓝细菌(蓝绿藻类原核生物)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注意力,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地促进了大气氧化作用。
玉米芯变身生物质能原料
玉米芯能做什么?司空见惯的一幕是,当玉米粒被吃完后,玉米芯就完全失去了利用价值。而如今,常常被丢弃的玉米芯已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生物质能源的理想原料。 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上,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曲音波在向记者介绍玉米芯炼制生物燃料时兴奋不已。
我国攻克生物质制备新燃料工业化技术世界难题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动化生产装置28日在长春高新区投入运行。有关专家称,它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生物质热裂解工业化技术的一些世界性重大难题,使利用生物质制备新燃料工业化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该生产装置每小时投料达1.5吨,年处理能力为1万吨,产能、产品质量与运行的连续可靠性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国9省2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密集启动
导读:我国对生物质能源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仅在今年上半年发改委就在全国9个省批准了2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这使得生物质发电迎来了投资建设热潮。但是,前景虽然光明,产业化发展空间依然有限。生物质能企业应该从实际考虑,合理规划。沉寂多年的生物质发电正迎来投资建设的热潮,2012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批准2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项目分布在全国9个省份,诸多行业人士将这个速度称为“多年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