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Dilp8蛋白信号精确控制昆虫大小
2012年5月4日,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激素,该激素主要是负责保持昆虫的生长和发展在正常轨道上。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研究表明Dilp8为减缓身体发育和延缓昆虫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会员Maria Dominguez说:有关动物大小的控制重要问题关键在于是要知动物生长是何时停止的,她也是论文的第一作者、西班牙阿利坎特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之一。
PNAS:昆虫如何重构机体?
小孩发现一条胖毛毛虫,并将毛毛虫放到装有小树枝和树叶的罐子里养起来,有一天,他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只见一个巧妙但明显没有生命的东西挂在小树枝上,这对小朋友来说太神奇了,可对昆虫来说这是生命的一个特定时刻。 当罐子被遗忘不久,玻璃壁的轻轻碰击声又会唤起孩子们的新关注:罐子里有一只翅膀易碎的蝴蝶或一只具条纹触角的暗蛾。 这些转变是如此惊人,以致孩子们会有一种敬畏的反应。
PNAS:昆虫从细菌获得降解咖啡豆的基因
在哥伦比亚,因为咖啡果小蠹(coffee berry borer beetle)吞食而被丢弃的咖啡植物。图片来自Flicker|Neil Palmer。 平行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也称侧向基因转移(lateral gene transfer),就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遗传物质交换。这种过程在动物中比较少见,但是一旦被鉴定出,它们就经常产生未知的生态意义。
PLoS ONE :巨型昆虫百万年前因缺氧灭亡
由于缺少氧气,翼展达75厘米的蜻蜓等巨型昆虫在数百万年前灭亡,正是充足的氧气让它们长得这么大 研究人员主要着眼于石蝇,这种昆虫直接从水里获取氧气,而水体里的氧气比空气里少得多 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称,数百万年前巨型飞行昆虫的出现和衰落,可能与在水中呼吸的它们的幼虫能够获得的氧气量有关。
PLoS Pathog:方荣祥等发现植物病毒昆虫载体的卵传病毒机制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研究组联合中国农科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的科学家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对植物病毒介体昆虫的卵传机制的研究结果(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of a Plant Virus Is M
ACS Chem Biol:朱顺义等基于昆虫防御素的新分子设计研究或进展
最早起源于欧洲的蛆虫疗法(Maggot therapy)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疗法,用于治疗传统抗生素无法治愈的严重性创面感染。最近,欧洲科学家发现蛆虫疗法的关键效应分子为一类多肽类防御素物质。这类昆虫防御素由4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含有3对二硫键。它们主要靶向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膜组分,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活性较弱。另外,该类分子不易化学合成或基因工程重组导致药物开发进展缓慢。
Ecology:昆虫因恐惧会被捕食者吓死
蜻蜓被鱼吓死,即使它们没有被吃掉的危险 在实验中,一群蜻蜓幼虫和食肉性鱼放在同一个水族馆里。即使鱼无法吃到蜻蜓,有些蜻蜓却被吓死了。 据国外媒体报道,昆虫可能没有发达的大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感到恐惧。加拿大生物学家对蜻蜓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捕食者出现在它们面前都能把它们吓死,即使它们没有被吃掉的危险。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生态学》杂志上。
Science:沃尔巴克氏菌帮助雌性昆虫繁殖
感染了沃尔巴克氏菌的雌性昆虫常常会比未感染这种菌的雌性昆虫产生更多的后代,一项新的研究帮助解释这种现象。 沃尔巴克氏菌可感染大多数种类的昆虫及某些其它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是由雌性宿主向下传递给其后代的。 许多容留这些细菌的生物体或是其携带者(如蚊子)或是极具破坏性的人类传染病的致病原(如丝虫)。
B:受精卵的防水功能使得昆虫征服陆地
2013年6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荷兰莱顿大学的Maurijn van der Zee 和他的同事通过基因的方法移除红色面粉甲虫(赤拟谷盗)胚胎中的卵膜的实验,表明昆虫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卵膜——一种防水膜,保护胚胎在受精卵内安全的生长发育。这对对防止昆虫胚胎被水淹死乃至全部灭绝灭绝或是至关重要的。
昆虫天然产物或可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昆虫(insect)属于节肢动物们昆虫纲。长期以来关于昆虫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改良经济昆虫的性状,提高经济昆虫的抗病性,如提高家蚕和蜜蜂的抗病能力,改善家蚕吐丝能力;令一方面是以昆虫为一种简单的模型来研究,如果蝇就是一种典型的模式昆虫,继果蝇中发现Toll 受体后,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TLR(Toll like recep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