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 新型斑马鱼基因敲除模型有望加速攻克癫痫顽疾
LGI1b基因敲除斑马鱼模型既是新型癫痫模型,也是脑积水疾病模型 (图) 癫痫(epilepsy)俗称为"羊癫疯"或者"羊角风",患者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通常认为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慢性疾病,是一种起源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
PNAS:揭示斑马鱼色素细胞形成条带的分子机制
一项研究发现,斑马鱼的特征条带反映了这种动物的皮肤上的色素细胞的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科研人员长久以来就注意到了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重现动物界的许多特征条带和斑点,动物图案背后的生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解释。
Cell:生长因子HB-EGF在斑马鱼视网膜修复中起关键作用
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系统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斑马鱼在遭受损伤后能够再生受损视网膜的机制,这一研究结果提示着有朝一日也能够人类身上发挥同样作用的新策略,从而潜在性地允许医生利用这些策略延缓或逆转诸如视网膜黄斑变性和青光眼之类的疾病。
Science:日本科学家揭开斑马鱼的“斑马纹”之谜
斑马鱼不仅是实验室常用的模式动物,而且是一种小型热带观赏鱼,具有黑色和黄色条纹,它的条纹是由黑色和黄色色素细胞组成,但是同类色素细胞为何能集合在一起形成花纹?近日,日本一项新研究探明了其原理。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10日的Science杂志上。 大阪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斑马鱼体内两种颜色的色素细胞会互相排斥,而同色的色素细胞则更容易相互吸附,这样的移动对于花纹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JEB:斑马的条状花纹可降低对虻类的吸引力
斑马纹可干扰虻类用来寻找水和食物的光模式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斑马纹可干扰采采蝇和马蝇用来寻找水和食物的光模式。相关论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上。因此,如果你要去非洲旅行,记得带上一件斑马纹的衬衣。 专家表示,该发现是解决为什么在斑马身上会产生这种独特的花纹这个谜题上的一个令人激动的进展。
Science:改变人类情绪的药物也会改变鱼的行为
据一项对欧洲野生鲈鱼的研究,在被排泄、冲刷并在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之后而最终出现在全世界水道中的医疗用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对生态的影响。Tomas Brodin及其来自瑞典Ume大学的同事发现,当这些鲈鱼接触了被称作去甲羟安定的减缓焦虑的药物之后,它们的进食速度加快了、胆子变大了而且变得较不合群。 这种精神病科的药物被用来治疗人类的焦虑症。
Cell Research:斑马鱼胚胎中实现基因编辑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利用一种RNA导向的Cas9核酸酶在哺乳动物细胞和斑马鱼胚胎中有效实现了位点特异性基因编辑。相关论文“Genome editing with RNA-guided Cas9 nuclease in Zebrafish embryos”发表在3月26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J Zool Syst Evol Res:裂腹鱼属鱼类在云贵高原的演化过程
裂腹鱼属为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一类鲤科鱼类。所谓“裂腹鱼”因其腹部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一排较大的排列整齐的鳞片(臀鳞),两排鳞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初看起来象是肚子裂开一样,故名裂腹鱼。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有鱼类,它们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而出现的,裂腹鱼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
Neuron:斑马鱼发育期视网膜兴奋性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
Neuron杂志于8月9日发表了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斑马鱼发育期视网膜兴奋性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运用在体研究方法,首次发现了视网膜突触功能在发育时期具有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能力。该工作主要由博士生魏宏平等在杜久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
PNAS:科学家发现鱼中提取的蛋白有望抑制癌细胞转移
2013年3月20日讯 /生物谷BIOON/--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从太平洋鳕鱼提取的一种蛋白能够抑制前列腺癌转移,还有可能抑制其他恶性癌症的转移。相关临床前研究发表在近期PNAS上。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教授Hafiz Ahmed博士称,应用天然提取物来对抗癌细胞是在癌症研究领域在很重要的。理解这些提取物的工作原理能让我们开发能够抗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