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型微管类药物有望成为最有效抗肿瘤新药之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楼丽广课题组和胡有洪课题组合作,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结构优化,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抗微管多取代嘧啶衍生物,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类有潜力的药物先导物。 抗微管类药物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抗微管类药物存在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微管药物。

2011-10-09

NEJM:伊屈泼帕可减少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输注

伊屈泼帕是一种口服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以色列Deaconess医学中心Nezam H. Afdhal博士等人的这一研究评估了伊屈泼帕治疗接受选择性侵入性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和慢性肝病患者增加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2012-12-19

JAMA:研究支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更强力的血小板治疗

一个新的涉及近6万患者的队列研究提示,与不伴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相比,氯吡格雷对伴有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可能较小。 在2012年9月5日发行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该项研究是由以夏洛特.安德松博士为首的一个团队组织实施的。安德松博士来自于丹麦赫勒乌浦的根图福特(Gentofte)医院。 安德松对解释说:“氯吡格雷能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绝对风险是很明确的。

2012-12-19

Nature:新类型造血干细胞解决癌症病人血小板不足问题

2013年8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牛津大学科学家在小鼠中发现新型的骨髓干细胞,该干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血小板。病人在化疗或骨髓移植后,往往会有血小板缺失现象,该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开发新的恢复病人血小板水平的治疗方法。相关报道发表在近期的Nature杂志上。 血小板能够聚集在出血部位,促使血液迅速凝集,防止机体大量失血。癌症治疗的一个常见副作用是造成血小板过少,导致病人流血过多。

2013-08-14

印第安纳大学开发出受体定位型叶酸药物

2013年8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输送抗叶酸类化疗药物的新途径。研究人员通过将药物设计成受体靶向性药物分子而提升其靶向特异性。一方面这种输送系统增大了药物的疗效,另一方面还降低了药物对健康组织细胞的危害。由于这种特性,研究人员表示这种靶向性药物可能能够用于治疗卵巢癌,这种癌症经常会呈现出很强的抗药性,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2013-08-15

CPCJ:逆转录病毒药物会诱发唇腭裂

医学上,在怀孕期间HIV感染的女性患者在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是防止艾滋病通过母婴传播非常有效的措施。感染HIV的女性患者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母婴途径传播艾滋病毒的风险从15~25%下降到1%以下。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平均每生700个婴儿中就有1个患唇腭裂。唇腭裂不仅严重影响面部美观,还因口、鼻腔相通,直接影响发育,经常招致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中耳炎。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