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果蝇求偶行为的分子机制

在雄性果蝇中,求偶行为主要由神经系统中的转录因子Fruitless控制,以往有研究表明,Fruitless突变可能会导致雄果蝇的“同性恋”行为。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种外激素,它能够被性别特异的感受器识别,并促进雌雄果蝇之间相互吸引。由于没法选择一类合适的外激素感受器,解开不同刺激到底对求偶产生什么影响这一谜团受到了限制。

2012-11-18

吉林农大研究自复寄生蜂超寄生行为获进展

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evaluationoftheValueofAutoparasitoidsinBiologicalControl”的文章,系统准确地研究了自复寄生蜂的超寄生行为,对重新认识自复寄生蜂的进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One杂志上。

2011-08-08

PNAS:东亚最早古人类暴力行为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与南非及美国学者合作对距今13万年的广东马坝人头骨化石表面痕迹进行研究发现,造成损伤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之间的暴力行为。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东亚地区最早的人类之间暴力行为以及受伤后长时间存活的化石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 据介绍,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

2012-11-18

:注射麻黄碱者易发生自杀行为

哥伦比亚大学的Brandon Marshall等人近日在《药物与酒精成瘾》(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杂志发表论文称,注射麻黄碱者或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在对超过1800名静脉药瘾者研究之后,Marshall等发现注射麻黄碱者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显着高于其他静脉药瘾者。

2012-11-18

科学家发现体罚降低儿童情商 使其行为表现更差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罚会降低儿童的情商,并且削弱儿童自制力,导致他们的行为表现更加糟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是通过对西非两所学校中的63名5-6岁儿童进行测试得出这一结论的。其中一所学校对违规学生实行体罚,另外一所则采用非体罚措施管理学生,所有的孩子生活的地区和家庭背景都大致相同。

2011-08-01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脑成像团队关于注意行为中基于振荡的时间组织取得突破

2014年4月3日,《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脑成像团队罗欢研究员和周可研究员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2014-04-22

PLOS Biol:缺乏coronin1蛋白引起学习障碍和攻击行为

学习和记忆依赖于正确的信号(刺激大脑中神经细胞的信号)处理过程。近日,Basel大学研究人员连同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发现蛋白质coronin 1在认知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2014-03-30

恒瑞医药就商业间谍门紧急澄清:不存在任何违反适用法律的行为

美国时间10月8日,印第安纳波利斯本地电视台WISHTV报道称,美国礼来公司两名前雇员被指控向中国的竞争对手恒瑞医药(600276,SH)泄露价值5500万美元的商业机密。 涉案的两名科学家分别为CaoGuoqing和LiShuyu,美籍华人,目前被羁押在印第安纳州马里恩市监狱。二人在礼来工作期间,将礼来在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领域的药物研发机密窃取出来。

2013-10-18

Mol Cell:胚胎干细胞可以感知DNA损伤发生“自杀”行为

图中显示,在胚胎干细胞中,激活的Bax蛋白(红色)可以定位在高尔基体中;蓝色的为细胞核 (Credit: Deshmukh Lab, UNC-Chapel Hill) 胚胎干细胞可以在机体中分化成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如果胚胎干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遭受损伤,它们为了胚胎的正常发育会很快“自我了断”,这项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

2012-11-18

PNAS:非语言行为或表达细微的遗传变异

一项研究提出,拥有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的一种特定遗传变异的个体可能通过他们的非语言行为加以识别。 此前的研究报告说,有2份“G”版本的OXTR基因—这个版本含有单个核苷酸变化,在一个特定位置上从腺嘌呤变成了鸟嘌呤—的人据说比携带有至少一份“A”版本的拷贝的人更具同情心。Aleksandr Kogan及其同事提出,这些遗传变异也是通过非语言行为表达的。

2011-11-16